站內檢索
試析《星雲大師全集》對當代佛教弘化之意涵
星雲大師(以下簡稱大師)曾說:佛教如果不能服務社會,佛教就會被社會淘汰,失去佛教存在的價值。而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快速的生活步調,科技的高度發展,造成人際關係的疏離與生活的壓力;現在人工智慧AI的來臨,更引起人類面臨社會秩序、生存威脅、倫理底線、生命意義等一系列整體人類命運問題的恐慌,激發人們反思時代所面臨的經濟、社會問題,與價值觀的重新建立與解決的途徑。人間佛教關注「生命、生活、生死」的人文關懷,如何應用佛教的力量來淨化身心?這是弘化工作不容遲緩的課題。
人間佛教的藍圖(二之二)
本文的主旨不在高談人間佛教的理論,也不拘泥於一般學術論文的格式,只是有感於過去學者們常把佛教的理論搬來搬去,說是論非,分歧思想,造成佛教的四分五裂,殊為可惜。 其實,佛教本來就是「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道理不在辯解,而重在同一信仰。就等於吾人經常閱讀經文,義理明了;閱讀註解,反而不知所云。佛教的學術論文,重在給人信心,給人明白,給人一以貫之,對義理融會了然。佛教常講般若智慧,為的是去除分別;但實際上佛教界過去的各宗各派、各種議論,重重疊疊,異說紛紜。雖說佛教博大精深,但歧途雜論,未能有益於佛心證道,明白說,我們並不喜歡談是論非的佛法,我們需要的是一乘直入的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是易懂難行之道,今日的佛教界,講經說論,可以舌燦蓮花,滔滔不絕;講說人間佛教,何其難哉!即使能講人間佛教,也是膚淺的口號,不能身體力行。人間佛教是實 用的佛法,行住坐臥、衣食住行、舉心動念,哪一項生活能離開人間佛教呢? 吾人雖生在人間,猶如身在廬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今為幫助世人一窺人間佛教的風貌,僅就佛法經論、古德懿行中,有關人間佛教的各項實踐,整理而略論倫理觀(居家之道)、道德觀(修養之道)、生活觀(資用之道)、感情觀(情愛之道)、社會觀(群我之道)、忠孝觀(立身之道)、財富觀(理財之道)、福壽觀(擁有之道)、保健觀(醫療之道)、慈悲觀(結緣之道)、因果觀(緣起之道)、宗教觀(信仰之道)、生命觀(生死之道)、知識觀(進修之道)、育樂觀(正命之道)、喪慶觀(正見之道)、自然觀(環保之道)、政治觀(進修之道)、國際觀(包容之道)、未來觀(發展之道)如後,希冀以此建立人間佛教的藍圖與理念。
論星雲大師對佛法真義的現代詮釋之意義與價值
2019年春節前收到了佛光山寄來的星雲大師著《佛法真義》3冊,利用假期仔細閱讀,品味並讚歎大師一生為弘揚佛法而四處奔波,對佛教制度化、現代化、人間化、國際化的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佛法真義》既是星雲大師對佛法真義的現代性詮釋,也是其所推行的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的真實寫照。
人間佛教之「人間」意涵
星雲大師在〈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一文中,談到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可以分成六個階段:一、東傳譯經時期(秦漢魏晉時期)。二、八宗成立時期(隋陳李唐時期)。三、禪淨爭主時期(五代趙宋時期)。四、宮廷密教時期 (元明皇朝時期)。五、經懺香火時期(滿清民國時期)。六、人間佛教時期(二十世紀以後)。 大師曾經表示:「人間佛教就是『佛教』,佛教就是『人間佛教』。」既然佛教就是人間佛教,大師為何要強調「人間」二字,以「人間佛教」來說明二十世紀後中國佛教重要的發展歷程?以下僅從「佛陀其人」、「歷史發展」、「現實社會」、「因緣和合」四 點來論述「人間」之意涵。
論星雲大師對佛法真義的現代詮釋之意義與價值
2019年春節前收到了佛光山寄來的星雲大師著《佛法真義》3冊,利用假期仔細閱讀,品味並讚歎大師一生為弘揚佛法而四處奔波,對佛教制度化、現代化、人間化、國際化的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佛法真義》既是星雲大師對佛法真義的現代性詮釋,也是其所推行的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的真實寫照。
〈台灣佛教新史〉之十二——日本佛教各宗派在台布教發展(二)
日本殖民時期,淨土宗來台傳教主要有兩支,一是淨土宗鎮西派,一是淨土宗西山派。鎮西派是以從軍僧身分來台,約在1895年6 月;西山派屬深草流(派),其來台時間大約不晚於1896 年11 月。一般研究通常以鎮西派為主,西山派由於教勢較弱,幾乎未受重視。
向《了凡四訓》學改變命運之道
佛教造像之「人間性」研究
自佛教從印度傳來,佛教造像也一併傳入中國,而以石窟為主要建造場所。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佛教造像的材料和載體逐漸豐富。研究表明,佛教誕生初期的印度已有「人間性」造像,佛教東傳後,中國歷代能工巧匠更是對「人間性」造像進行修改和發展,使其符合中國式審美,表現中國本土文化和信仰。
從《貧僧有話要說》看人間佛教之金錢觀
《貧僧有話要說》一書系統呈現星雲大師對金錢的看法,這是對佛教金錢觀的繼承與最新發展;星雲大師直承佛陀本懷,繼承「佛說的」,也提倡人間佛教之「人間性」一面,即「人要的」。星雲大師鼓勵在家眾賺取淨財,從事正當的佛教事業,但要德財兼備;對於出家眾,對於佛光山,可以從事非營利佛教事業,但儲道不儲財。星雲大師金錢觀更加圓融,且對佛教事業與市場經濟關係都有所指導。未來佛教界要合理開發金錢來源,要謹防金錢對人心的吞噬,注重佛教戒律對金錢的管制,在財產分配和財務上要更加公平公開。星雲大師在金錢觀上仰承佛陀,並以「人本位」為主體的思想,也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豐富內容的具體體現。
南北傳佛教相會──人間佛教於緬甸之挑戰與契機
大乘佛教和南傳佛教的對立關係從早期佛教時期延續至今,不易解決,但過去數十年間,南北傳佛教的文化交流與互助合作之活動,甚至逐漸在跨傳統理解和溝通上有所突破。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之下,本文依據筆者最新的田野調查資料和已有的相關文獻,略述人間佛教在緬甸的挑戰和可能的發展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