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禪意‧文學‧人間:《星雲禪話》研究
《星雲禪話》始撰於上世紀八○年代,最初於報端連載,繼而錄製成電視節目播放並結集成書,又於2009-2012年再度新撰,於2013年結集為最新的十冊本再度出版。作為星雲大師在「文化弘法」領域的代表性著述之一,《星雲禪話》與星雲大師所倡揚之「人間佛教」理念深度契合。本文擬從禪意表達、文學呈現與人間關切等三個方面作探討。
大洋洲人間佛教對華人群體的凝聚整合作用研究
由 19 世紀的「淘金熱」至今,大洋洲華人華僑群體的主觀願望由「落葉歸根」向「落地生根」轉變。人間佛教在本土化方面的成就,有利於消除分歧,打消疑慮,強化社會融合的群體目標。道場建設、組織制度及包容的佛教理念,都有利於提升當下華人群體的同一性,縮小群體內部的差異。同時,人間佛教既能夠滿足移民的宗教需求,又兼具世俗社團的各項功能,還具有較高的社會認可度,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事實上起到了凝聚整合華人華僑群體的作用。這對華人群體融入當地生活,多元文化社會建設,乃至佛教的全球化發展和中國和平友好文化形象的塑造都具有積極意義。
人間性是佛教的生命力—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星雲大師是中國當代佛教文化界的一面旗幟,其人生經歷、弘法歷程,以及在全球弘揚佛教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每每讓佛教信徒及佛教文化研究者心生欽敬,歡喜讚歎。賢者識其大,不賢者識其小。在閱讀《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本書的過程中,筆者印象最深的即是大師從不同角度對「人間佛教」理念的多角度闡發,諸如佛陀的人間生活、佛教的基本教義、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近百年來人間佛教的發展過程,以及大師踐行人間佛教理念的種種經歷與感受等,使筆者對佛教與人間的關係,尤其是佛教的人間性有了新的認識。
星雲人間佛教對當代管理實踐的啟迪
佛教與管理無論在實踐目標與學科內涵都有很大差別,何以會想將它們結合起來開展「佛教管理學」?又如何找到適當的連結點以統整兩者?以及用什麼方式來統合兩者以便產生更好的綜合效益?這些都是值得探索的問題。星雲大師所倡導的人間佛教理念與實踐,在佛教與管理之間進行良好接軌,是研究佛教管理學的優良資源。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包容性及其思想內涵
星雲大師及其佛光山的弘法事業,洋溢著人間佛教積極進取的精神,不是單純停留在人間佛教理論的探討上,而是進一步把人間佛教付諸實踐,甚至推向五大洲,使人間佛教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使得人間佛教思想深入人心,在關懷眾生、奉獻社會的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實踐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的禪學理念探析
「禪」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基本精神之一。對於禪的內涵、禪的智慧、禪的實踐以及禪的目標的解讀,構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的重要內容。因此,通過探究星雲大師對禪的內涵、智慧、實踐以及目標的闡述,明晰星雲大師的禪學理念,可從一個側面展現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的理論內涵及特質。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的禪學理念探析
星雲大師人間淨土思想研究
星雲大師作為佛光山的開山宗長,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其己任。在多年的弘法利生的實踐中,星雲大師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人間佛教的思想。在星雲大師看來,建設人間佛教要落實到實處,就是建設人間淨土,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轉變為清淨、光明的人間淨土。要將五濁惡世變為人間淨土,那麼就需要從淨化自我的心靈入手,這就是佛經中所說的唯心淨土的理論更為重要的是,世人應該發起慈悲之心,以悲願度化眾生,像觀世音菩薩那樣,救苦救難。世人能夠以此為基本的理念,在落實到具體的建設人間淨土的行動中,那麼人間的穢土就會在眾人的努力下逐漸變為淨土。
與星雲大師《八大人覺經十講》的智慧對談
《八大人覺經十講》是星雲大師早年一部重要的講經著作。本文則是作者「以智慧開悟及生活引導為閱讀的態度」,對於大師這部早期講經著作的解讀。
人間佛教的文學觀與天台思想
本文是作者另外一篇文字〈深情的大師─略論星雲大師的詩與人間佛教〉的姊妹篇。作者在本文中主要的重點是思考人間佛教文學觀何以可能的問題。文中把慈悲與一念心關聯起來,認為一念心這樣的意向性概念,給了慈悲一個可能的詮釋空間,那就是很可以把悲心的內涵賦予一念心,而成為一念心的基本內容,一念心既然是個陰識心,這陰識心就不必排斥像悲心這樣的情感性的概念,這樣我們也就可以解決悲心的義理難題,同時也可說佛菩薩都是不捨眾生的。如此一來,我們也就可以解決佛教文學觀的基本問題,同時為人間佛教的文學觀找到義理的支持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