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隨順根機《法華經》善巧方便接引有道
便觀,由佛光山中區總住持覺居法師主持,邀請佛光山都監院頭單書記、佛光山義工會會長慧屏法師,以及東南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董群教授,共同探討《法華經》的思想特色和善巧方便對佛教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在修行和弘法上的啟發與實踐。 董群教授對佛學、宗教倫理、中國哲學等方面的研究,造詣甚高,並長期致力於人文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在中國傳統文化推廣上著力尤深,佛光文化出版,由他釋譯的《法華經》,更是深受歡迎。對於《法華經》的善巧方便觀,董群教授從三個層面來展開,分別是《法華經》經題要義的解說、思想的內容歸納、以及善巧方便的詮釋。 董群教授認為「諸法實相」是《法華經》根本內容之一,而「開、示、悟、入」佛知見,.....
文如小溪流水潺潺,理含超塵出俗智慧—讀星雲大師詩偈有感
在星雲大師七十多年的弘法歷程中,詩偈創作是他弘法方式的一個重要部分。由於詩偈篇幅短小,既可以誦讀,又可以譜曲演唱,因此是弘法利生的方便之道。佛經的重頌偈就是詩歌體文字,佛陀說法都是靠口頭傳播,於是講完一段佛理後,佛陀就用詩歌文體重述經義,便於聽者記憶。佛教認為「三法印」是鑑定佛教真偽的標尺,星雲大師創作的詩偈中,三法印思想體現得非常清晰明了。本文是我讀星雲大師創作的詩偈的讀後感,通過佛教三法印對星雲大師所創作的部分詩偈進行分析,從而以佛教與藝術兩個角度解析星雲大師詩偈中的人間佛教思想。
「藏海無涯」大藏經通俗講座
「藏海無涯」大藏經通俗講座 活動主旨: 從世界非遺文物佛經雕版,呈現中華文明印刷之美。 透過學術的考察,探究佛教圖像、文字、音聲弘法的藝術內涵。 透過大藏經俗講,認識漢譯佛典的傳播歷史。 通俗講座: 日期:8/16-17(六-日) 地點:佛光山藏經樓法寶堂 【第一場藝術類】 大藏經的雕版藝術:佛光藏珍——走讀金陵刻經處 主講:如常法師、曾淑賢教授 主持:妙凡法師 【第二場文本類】 大藏經編纂的歷史:寫經、刻經與活字版時代的藏經 主講:萬金川教授 主持:永本法師 【第三場音樂類】 佛教音樂與儀式:聲音如何塑造宗教氛圍 主講:.....
慈容法師:永保熱誠的弘法者
星雲大師的家庭倫理觀
星雲大師是當今世界知名的宗教家。因為對佛法的虔誠信仰和對人間佛教思想的不懈宣講,大師在許多社會現實問題上都有自己獨到的思考。對於家庭倫理問題,大師主要從父母與子女關係、婚內外男女關係、個人與社會關係等三方面做出重要開示。從中可知星雲大師的家庭倫理觀具有如下特點:一、儒佛倫理的結合。二、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三、弘法與利生的結合。四、慈悲與中道的結合。
星雲大師大眾傳媒實踐研究
星雲大師一生的弘法活動與大眾傅媒實踐緊密結合,雲大師積極透過大眾傳媒弘揚佛法,他早期創辦、發行報刊、推動佛教在電視、廣播中的傳播,後期緊隨時代步伐創辦「佛光山大眾傳媒群落」,雲大師成功地將佛教文化轉化為媒體化的產品,讓佛教更容易為大眾接受,他的實踐為佛教在大眾傳媒的傳播提供了典範。
傳承與開創—星雲大師「青年弘法」實踐研究
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弘法始終關注「青年」,並開展了系列弘法實踐。在思想上,星雲大師傅承和發揚太虛大師提出的「時代責任與佛教青年」的傳承命題,並創新地提出「接引、培養、引導」的方法。在實踐上,星雲大師發起佛教青年運動,促成了「青年弘法」的系列轉變,從經義弘法到音樂弘法、從在家眾到出家眾、從「環島弘法」到「佛學夏令營」、從地方互動到國際交流。現在,佛光山「青年弘法」已經建立組織、活動、研究鼓勵等三大青年弘法促發機制,推動了對佛教變革,實現了對青年的正向引導。
《星雲大師全集》自序
這是一部非常複雜的《全集》,因為在我個人成長的九十年歲月中,於時間上,經歷了北伐時期、土匪橫行、軍閥割據,以至抗戰、內戰、兩岸對峙等時期;於地理上,我走遍世界五大洲,幾乎平均每年環繞地球一、二次;於人事上,上至國王大臣,下至販夫走卒,我一概平等對待,視為朋友。尤其在我一生的時光之中,於佛教裡,凡事不推諉,舉凡弘法建寺、安僧辦道、創辦學校、成立協會、養老育幼、救濟孤苦、社會服務等,皆盡力而為。也因此,成就了我多元的人生。
轉念改善生命──學者與行者共論八識的無我觀
」。生命是一條無盡的長河。善的心念不斷的生起、培養、增長,逐漸轉「識」為「智」。所以如果我們從八識來檢視自己身心的運作,便能夠認識「無我」,進而重新建構自己、解構自己,達到身心自在。 妙士法師則以自身弘法及親近大師的經歷分享,說明在生活、弘法的過程中如何轉識成智。妙士法師憶述在祖庭大覺寺開山期間,經由善知識的提醒,面對阻撓,如何以智慧、慈悲、安忍將境界困難轉化為善緣的過程。此外,妙士法師也分享和星雲大師互動,其中,有一次請教星雲大師:「您常常被騙、被背叛、被毀謗,這許多苦難,您是如何面對度過?」大師說:「我平常作『如是想』──我沒有覺得我被騙,我沒有覺得我遇到苦難。」妙士法師指出:改變的可能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