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華嚴經普賢十大願
華嚴經普賢十大願  Ten Vows of Samantabhadra in the Avatamsaka Sutra
為父母親友祈願文
為父母親友祈願文  A Prayer for Our Parents, Relatives, and Friends
祈願的演變發展與反思
祈願從古至今一直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傳統的祈願是人與神之間的一種契約關係,有繁複的儀式和虔誠的信仰。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路祈願開始風靡。網路祈願不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祈願本身的神聖性和信仰也逐漸消解,從中不難看出當代人精神價值的喪失。星雲大師的《佛光祈願文》不僅保留了傳統祈願中的「為大眾、國家、世界」的利他精神,更適應了當代人的需求。因此,本文以《佛光祈願文》為依託,思考網路祈願的缺失,是有重要意義的。
只要有悲心
只要有悲心 In this world, there is no good or bad in the eyes of compassion
悲智願行 名山菩薩
悲智願行 名山菩薩 Compassion, Wisdom, Vow, and Practice; The Four Great Bodhisattvas.
山林寺院和都市寺院
寺院是佛教的主體,因為寺院不但是供養佛法僧三寶的場所,更是薰修戒定慧三學的地方。僧伽是佛教的主導,因為僧伽不但是真理的弘揚者,更是社會的化導師。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寺院的各種設施固然離不開僧伽的規劃,祖師大德們的風範更是活生生的法義,不僅以其言行對當代社會有淨化之功,在戰亂、毀佛的時代,仰仗著他們的慈心悲願,不惜以一己的身命來護法衛教,在安撫眾生心靈的同時,也換取了佛教亙古長存的法身慧命。 佛世時,僧人有「人間比丘」與「蘭若比丘」兩種類型,道場也有「都市寺院」與「山林寺院」兩種型態。近十年來高樓大廈中道場精舍林立,愈來愈多的僧人走向五光十色的塵世,紛紛和社會資源結合,舉辦活動,宣說法義,甚至在公共場所陳述己見,這樣的情況是否合乎佛制?對社會帶來什麼衝擊?對佛教的發展起到什麼樣的作用?未來將何去何從?……在在都是當今學界與教界討論的重要話題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