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傳統佛教思想的當代詮釋——簡體版《星雲大師全集》贈書儀式暨座談會 2019.12.06
從東漢時期漢譯佛傳到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佛陀降生故事的漢語詮釋史及其現代詮釋
從東漢到現代,佛傳故事的漢語證釋史綿延二千年之久,可以說佛傳随著佛教東傳已經進入到中國佛教的最初建構中,與中國佛教的發展並行,從側面反映中國佛教發展各個時期的階段性特徴和總體性架構而在中國佛教面臨著現代轉型的關鍵時期如何去重新詮釋佛傳故事,尤為重要,這也是現代語境下如何去看待作為佛教創始人、教主的佛陀的身分與價值的問題,即我們所說的「佛陀觀」的現代證釋的重要方面。通過對傳統佛陀降生神話文本的回顧與解讀,二千年的佛陀降生故事的詮釋史中所體現出的佛陀觀的演變得以顯現。在此基礎之上,從星雲大師對佛陀降生故事的現代詮釋與前人傳統詮釋的對比中,可看出深埋其中的人間佛教思想:一方面是「人性與聖性不二」,即「佛陀與佛法的互證」:另一方面是「平等性」與「革命性」即性別平等思想的體現。據此我們認為,星雲大師對佛陀降生故事的現代詮釋,與傳統佛傳文本相比,體現出其與現代社會和現代信仰需求緊密相連佛教的現代轉型必定要求我們的佛陀觀也進行現代轉型,而我們也可以發現,人間佛教所倡導的價值和理念,從某種角度來看恰與佛陀本懷相應。
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藝文化──以散文《往事百語》為例
人間的佛陀,他所開顯的人間佛教,具有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時代性以及普濟性等,星雲大師不但繼往進而開來,注入新的元素:「我一生的心願是弘揚人間佛教,期盼我的人間性格、大眾性格、文化性格、教育性格、國際性格、慈善性格、菩薩性格、融和性格、喜悅性格、包容性格,皆隨著徒眾弘法的腳步,傳播到世界各地。」其中,文化性格可謂星雲大師詮釋人間佛教思想的獨特。 星雲大師取大乘入世的精神,秉承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創造性的提出「佛法為體,世學為用」,將佛法與世學巧妙揉合,以「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的方便說法,勸化大眾普度人間;以文化承載佛學,以文學宣傳佛法則是大師諸多方便說法中,獨樹一幟。 《往事百語》一書,是作者在生命實踐的歷程中,遭遇到諸多命題時,援引佛法的藥石,獲得哪一種「藥方是最相應的」的體悟,所謂「三折肱成良醫」。「一句話」,是大師凝煉出的法語甘露,內容不只具備優美散文的書寫,更是一部解決人間煩惱的百科全書。
曇無德部與海洋文明 ―以「如意珠的故事」為例
釋迦牟尼佛圓寂百年,統一的僧團開始分裂,最後出現了十八部或二十部。部派佛教是地方文化影響後出現的佛教派別,隨著一些部派擴大,又開始影響到其他地區的佛教。從上座部的說一切有部分出的曇無德部,本是西北印度內陸地區的派別,但是後來卻傳到了南印度海邊地區,本文通過《曇無德律》記載的「如意珠的故事」,分析部派佛教在爭奪與分裂的過程中,從陸地文化轉向海洋文明的過程。
從《往事百語》探究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
本文擇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著作《往事百語》為材料,以文本分析、歸納及因果與三聚淨戒的結構分析方法,探索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性格的闡述。藉此說明立基於佛教原始教義的人間性格在宗教社會學及組織領導學的意義,並解釋佛光山何以發展出如此兼容廣大的國際人間佛教組織。研究成果將性格區分為三個層次,包括根本因地(大我弘法)、行佛的三聚淨戒、成就果界(無我自在),三聚淨界層次分內在及外顯性格,依攝善法、攝律儀、攝眾生分別為:慈悲喜捨/歡喜承擔、堅毅反省/勇敢革新、恆順眾生/普濟利他。行佛層次的性格是實踐佛教符合現代化與生活化的善巧方便,根本因地及成就果界則是展現佛教修行的境界。
徵文啟事
內頁: A4 直式規格。 徵文啟事 題目:新細明體18 級,粗黑體。 正文:新細明體12 級,行距為固定行高24,標題靠左對齊。 獨立引文:標楷體12 級。行距為固定行高24。每行起頭空二字。 隨頁註釋:新細明體10 級,置於當頁下方。 英文、數字請採Times New Roman 字型。引梵、巴、藏等文,除專有名詞第一字為大寫,其餘皆小寫。 五、註腳: 六、參考書目: 八、引用之文獻內容請務必正確。 中文採標楷體,英文、數字採Times New Roman 字型。 中日文專書:作者:《書名》,地點:出版社,出版年月。 中/ 日文論文:作者:〈篇名〉,《期刊名》卷/ 期/ 輯,出版年月。 西文.....
第二章 從天台智顗的經典詮釋談暢佛本懷
《成就的祕訣:金剛經》第二章——祕訣:般若
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獨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陀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佛陀至多子塔前,命摩訶迦葉分座令坐,以僧伽梨圍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於汝,汝當護持,傳付將來。」這是《五燈會元》裡的一則著名公案―拈花微笑,說明禪宗的傳承,根源於靈山會上佛陀傳法給摩訶迦葉。在所有人的面前,佛陀和摩訶迦葉「以心印心」、「心心相印」,而不是透過語言文字的辯解詮釋,解離了文字可能造成的矛盾和誤解,直入本心。之後,二十八祖菩提達摩東來中土弘法,以「壁觀」教人如何「安心」,直指「真如」,也就是「般若」。此後五傳至弘忍,到了六祖惠能之後,「南宗禪」波瀾壯闊,應驗了達摩祖師「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預言。
第二期佛教口譯工作坊 發心傳遞佛法智慧
為口譯實務的應對策略,黃老師建議學員,在口譯現場面對資訊可以先分類、再描述,將專有名詞或詩文以較方便理解的方式翻譯,達到語言的溝通效果。妙光法師則從佛教口譯的角度,提出六個應對策略:保留原詞、描述和解釋、臨時請求確認、使用通用術語、提前準備、靈活應變,並以《中英人間佛教詞彙選》及《獻給旅行者365日》作為事前準備的參考。 接著由黃致潔老師授課「視譯練習」、「跟述、分神練習」及「實際案例演練」,帶領學員學習合理斷句、詞性轉換、補充刪減、氣力模式等口譯技巧,並介紹專業口譯設備及口譯間禮儀,也安排學員實際進入口譯廂,實務操作佛教同步口譯,模擬口譯現場。 此外,也特別邀請精通佛教口譯、執教於台灣大學翻.....
第二屆「維摩經與東亞文化」國際研討會 開拓多元視野
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等200名學者及觀察員,展開2日的「維摩經與東亞文化」大型專案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會中展示「維摩經梵漢對譯研究」、「東亞維摩經寫本考察」、「維摩經音義綜合探究」、「維摩經的宗教詮釋學」、「維摩經歷代文獻疏證」、「東亞維摩經關於文學與美學史之論繹」等六大專業,令維摩經之學術考察為東亞文化開拓更多元的視野。 楊校長於開幕式提出,佛光山重視文化與教育,而人才的培育需要大量的學術研究來支撐,此即是佛光大學成立佛教研究中心的本意。慈惠法師表示,佛教研究中心是校級單位,「為研究漢傳佛教的國際學者,提供最專業與豐沛的服務」。主任謝大寧教授希望能夠於十年之內,「會聚各路英雄好漢,建構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