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與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比較研究
在人間佛教的歷史上,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聲望最為卓著。他們都是偉大的佛教思想家,也是具有卓越實踐能力的佛教活動家。本文在中國革命和佛教革命的宏觀視野中,系統敘述了兩位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並從多個方面分析了其中的異同。文章認為,在民國佛教的譜系中,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其實是一脈相承的,在內在精神與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也都體現了中國革命的精神和中華民族的自由精神。
人間佛教全球弘化問題略論——以美國為例
背景與目的:筆者在佛光山澳洲與美國分別院服務近二十年後,深感人間佛教法義殊勝,然而當地人士接受佛陀教法速度遠不如預期。因此,隱藏於授與受兩者之「鴻溝」,是值得進一步探討議題。 研究方法:其一:以電子檔案問卷調查表,電郵到佛光山美國各分別院,請當地出家僧眾填寫 (76%)。其二:以紙本問卷調查表發給曾服務於過美國寺院,但現今人住台灣出家僧眾填寫 (24%)。將所得資料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並逐步歸納影響佛教本土化因素。 研究結果:接受佛法西方人士近五年來有成長;中華文化活動與禪修是吸引本土人士走入寺院最佳方便法;外語能力是弘法人員最需要加強弘法技能;中西文化差異是佛教本土化最大困難之一。 結論與建議:為加速佛教本土化,加強弘法人員外語能力外,可透過與當地美國文化專家學者交流,進一步全面解讀美國文化,藉以降低或消除「文化衝突」。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道次第思想研究
佛法以修證為本,人間佛教也不例外,道次第的建設可以說是人間佛教的基本任務。星雲大師大師弘揚人間佛教,本著契理契機的原則,努力建設適應現代社會的修道次第。強調先入世後出世的修行原則,並在這一原則下提出苦為增上緣並非真目的、先生活後生死、先結人緣後成佛道等修行方法,並將其貫徹於五乘佛法的道次第之中。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的禪學理念探析
「禪」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基本精神之一。對於禪的內涵、禪的智慧、禪的實踐以及禪的目標的解讀,構成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理論的重要內容。因此,通過探究星雲大師對禪的內涵,禪的智慧,禪的實踐以及禪的目標的闡述,明晰星雲大師的禪學理念,可從一個側面展現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的理論內涵及特質。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性論思想初探
星雲大師將「人間佛教」上溯至佛陀,指出在人間成佛的現實性,和必要性,他將「人間佛教」思想予以現代化、生活化,以建設人間淨土為學佛修行的根本。可以說,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佛性論思想,不僅繼承了「眾生皆有佛性」的大乘佛教佛性觀,而且繼承了「人成即佛成」的人間佛教佛性思想,並最終形成了自己的新的佛性論思想。即在成佛的之路上,不倡頓悟,主張漸修;不倡出世,主張成佛不離人間;不倡自利,主張空無私我,方能成佛,和不建設人間淨土便不成佛的佛性論。
人間佛教的思想建構與全方位的實踐
人間佛教的理論建設我主張從兩個方面著手。第一個方 面是內學之部,這是一套純粹的佛法理論系統,是關於 戒、定、慧三學或教、理、行、證的完整理論闡述,其 基礎是對於世間萬法和人間諸種因緣現象的揭示,核 心是人之生死解脫的理論和方法。第二個方面是外學之 部,這是基於佛教立場的對於人間各種問題的研究與探 討,包括人間佛教的政治學、經濟學、倫理學、歷史 學、藝術學、環境學、生死學、養生學等等。
對佛光山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建議
佛光山的成就,舉世矚目,不僅在華人地區,而且在歐美以及東亞地區,一直以來受到佛教界和學術界的普遍關注。佛光山在世界各地所開設的道場,不下百餘所,就日本來說,就有近十處之多。然而,日本學界關於佛光山的研究,據「日本國立情報學研究所」提供的學術論文檢索系統 (CiNii),日本最早撰寫文章介紹佛光山,卻始於二○○○年,迄今只有十三篇文章,其中包括台灣學者用日文撰寫的四篇;時間之晚,文章數量之少,不能不令人深感意外。而且,通讀這些文章,大都以介紹性內容為主,基於學術語境的研究性論文並不太多。不過,這些學術語境的研究性論文,在方法論上,有一個共同的傾向,即從宗教社會學的角度,關注佛光山所推行的人間佛教事業,如國際推廣、社會教育活動、華人社會、比丘尼的作用、與日本的關係等。
「人間佛教」在當代社會發展的兩個向度
人間佛教的理論和實踐,淵源於佛陀創教的根本情懷,形成於唐宋以來中國佛教發展的人生化、人間化過程之中,是大乘佛教精神在中華大地上生根、開花而結出的豐碩成果。產生於古代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土後,經過長期演化,同中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中國人根據中華文化發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獨特的佛教理論,「人間佛教」就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獨特的佛教理論」之一。人間佛教的理論和實踐,是中國佛教對世界佛教的重要貢獻。
重建贊同人間佛教理念的教團與寺院間的聯絡機制
日本佛教的宗派性很強,但他們之間也早就建立了各種溝通管道,在需要的時候合作共事。基督新教各教會、派會間的衝突也曾經很激烈,甚至互指對方為異端,釀成血腥事件。 但十九世紀以來,他們撇開分歧,轉向合作協進成為宗教現代化的又一趨勢,並創造了多種協進形式:如在傳教活動中合作,在開展青年工作和基督教教育中的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