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教藏經國際學術研討會 佛光山舉行
的一項佛教文化志業;從學術角度來說,「文以載道」藏經相關議題研究,不僅在東亞各國,乃至歐美漢學領域,皆受到國際學界高度關注。 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自2013年成立以來,創辦人星雲大師即期許以建構「世界佛學研究重鎮」為目標,為佛教研究提供一個多元性的學術平台。緣此,佛教研究中心連同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將於8月9至11日,以佛教經典及其歷史和義理的開展為主要研究議題,於佛光山召開「佛教藏經」國際學術研討會,探討佛教各傳統藏經之現況與發展。 研討會邀請海內外知名藏經研究專家,有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佛學教授蘭卡斯特教授、亞利桑那大學教授吳疆、美國西來大學教授龍達瑞、韓國大真大學柳富鉉教授、德國海德堡人文.....
臺灣佛教論壇佛光大學召開 探討臺灣佛教跨域移動
究所、佛光大學佛教學系、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與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協辦 之「第二屆台灣佛教論壇:台灣佛教的跨域移動」,11月3日至4日佛光大學雲水軒舉行。 法鼓文理學院、玄奘大學、佛光大學、慈濟大學、圓光佛學院等校師生百餘人齊聚一堂,線上則有來自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印尼、越南、澳洲、美國等60餘人參與。十方大眾共襄盛舉,討論熱烈。 開幕式上,佛光大學董事長慈惠法師 致詞提到,佛陀在印度遊化弘法就是跨域移動的展現,這種弘法利生的積極精神貫穿了佛教二千年的歷史,而臺灣佛教在歷史中與不同地域的人們、宗教、文化、習俗等各面向產生互動交流,藉本次論壇可以讓人們更清楚地體認到台灣佛教的多元與精采。 佛光大學校.....
佛塔與經典對論 蘭卡斯特探討金剛經含義與結構
光山大眾和叢林學院學生聆聽蘭卡斯特教授講說「金剛經的含義與結構」。 人間社記者李生鳳攝 人間社記者 李生鳳 大樹報導 佛塔與經典對論 蘭卡斯特探討金剛經含義與結構 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的英文佛學講座,3月4日晚間邀請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語言學系終身榮譽教授路易斯‧蘭卡斯特(Prof. Lewis Lancaster),以「金剛經的含義與結構」為題,探討在《金剛經》中,佛塔和經典的對論,演講以全英文演說,在場聆聽包括佛光山大眾和叢林學院學生。 蘭卡斯特從結構層面談《金剛經》,如當機眾須菩提:「究竟誰是『須菩提』?」還有何謂「善男子善女人」?曾有日本學者提出「在佛塔禮拜者為善男子善.....
《佛光大辭典》美國英譯團隊 正式啟動
翻譯成果。 《佛光大辭典》由星雲大師監修、慈怡法師主编,歷經10年完成,並於出版當年(1988)榮獲台灣圖書出版金鼎獎。2014年出版增訂版。共收錄32,000詞條,迄今為止,是最具權威、最為全面性的佛學辭典。 佛光大辭典英譯計劃於2014年底正式啟動,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國際組主任妙光法師擔任總召集人,蘭卡斯特教授為最高學術顧問,帶領全球英語佛學人士展開此計劃。於2015年9月進行第一次翻譯人員培訓計劃之後,在台灣、美國、新加坡、多倫多、巴黎已啟動翻譯團隊。翻譯人員需經培訓及審核,並正式登入大辭典翻譯系統後,始能參與工作。 柏克萊大學教授Lancaster,12月3日在西來大學說明翻譯《佛.....
《佛光大辭典》英譯培訓 前進舊金山
進舊金山 《佛光大辭典》加州英譯工作坊1月19至21日在美國舊金山三寶寺舉行,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國際中心主辦,共20位佛光人參與。本次培訓旨在透過學者專家的指導,幫助舊金山有志於英文弘法的義工提升佛學造詣及翻譯技巧。 本次培訓的師資陣容強大,除了有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終身榮譽教授,資訊學院ECAI研究中心主任,以及《佛光大辭典》英譯計畫最高學術顧問,路易士.蘭卡斯特教授(Lewis Lancaster)給予指導,也特別請到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東亞語言暨文化學馬克.布魯姆教授(Mark Blum)、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佛學研究中心主任羅伯特.巴斯維爾教授(Robert Buswell.....
「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 宜興大覺寺登場
品已逾2千萬字,大師寫作不受環境、時間的限制,很多作品幾乎都是在汽車、火車、船上和飛機上完成。尤其大師口述完成160萬字的《百年佛緣》之後,又以新詩寫了《百年仰望》,文字非常優美感性。大師希望把深奧的佛學理論,用優美易懂的文字寫出來,作品類似十二分教,種類豐富多元,都是因為弘法所需要。 大覺寺都監妙士法師提到,星雲大師曾說人間佛教不僅要用說的、寫的,更要用做的。例如建寺廟時,要以人為出發點,落實人間佛教。大家都知道佛光山的道場有三多:人多、椅子多、廁所多,這「三多」正體現了為大家服務的宗旨。 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在此次研討會舉行專題演講,闡述對人間佛教實踐的看法。大師談到他的文學創作都是被逼.....
從歌劇「阿西斯的聖芳濟各」來談梅湘的宗教音樂
本文從梅湘「阿西斯的聖芳濟各」一齣歌劇切入論述梅湘的宗教音樂。引言從本歌劇摘錄三段歌詞扼要勾勒梅湘在本劇中所表達的宗教音樂思想,讓讀者先傾聽梅湘本人現身說法以掌握本文主旨。接著首先簡介梅湘的生平、一般宗教思想和音樂特色,並按編年體扼要羅列其較具代表性之一般和宗教音樂創作。本歌劇由梅湘本人從1975至1983前後八年親自撰詞作曲而成,不論就歌劇劇情歌詞和作曲技法而言堪稱是梅湘宗教音樂的集大成之作,就劇情歌詞中所凸顯的宗教主題和梅湘如何運用其作曲技巧試圖表達這些宗教主題在本文中有進一步的論述。藉由當代作曲大師梅湘的這一齣蘊含深遠宗教思想的歌劇,我們一則得以開拓現代宗教音樂的視野,再則也可以從宗教音樂觀點探索梅湘的音樂創作。
隨順根機《法華經》善巧方便接引有道
主持,邀請佛光山都監院頭單書記、佛光山義工會會長慧屏法師,以及東南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董群教授,共同探討《法華經》的思想特色和善巧方便對佛教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在修行和弘法上的啟發與實踐。 董群教授對佛學、宗教倫理、中國哲學等方面的研究,造詣甚高,並長期致力於人文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在中國傳統文化推廣上著力尤深,佛光文化出版,由他釋譯的《法華經》,更是深受歡迎。對於《法華經》的善巧方便觀,董群教授從三個層面來展開,分別是《法華經》經題要義的解說、思想的內容歸納、以及善巧方便的詮釋。 董群教授認為「諸法實相」是《法華經》根本內容之一,而「開、示、悟、入」佛知見,更是佛出世的一大因緣,也是《法華.....
華嚴宗的修行實踐與其教義思想的關係
自古以來,何為華嚴宗的修行實踐法門一直是一個含混的問題。華嚴宗人對此往往語焉不詳,宗外人士則多持有批評乃至貶損的態度。遠有天台宗批評華嚴宗有教無觀,徒有一番高蹈的理論卻缺少切實可行的實踐方法;近有佛學大家呂澂先生批評華嚴宗止步於構造理論的「精緻圖式」。
我與文學的關係
我這一生,除了與佛教的關係特別的殊勝,其它的學術文化,就要算我與文學的因緣最為深厚。因為我一生沒有進過學校,也沒有受過老師特殊的訓練,除了寺院的教育,讓我獲得佛學的一些知識以外,應該就是我個人喜愛閱讀文學的著作了。之所以啟蒙我喜歡文學,還是由於佛教的經書比較深奧,讀起來不甚了解,而民間的文學小說不但看得懂,並且趣味橫生,所以我就這樣深深地愛上了文學。說起我與小說的因緣,最初是大約在我十歲的時候,母親常常在病床上「住夏」,我看他無所事事,心生不忍,就講一些圖畫書給他聽,好讓他解解悶。我不會念字,常常念半個字,把「洛陽」讀成「各陽」,紐約讀成「丑約」,他就糾正我,告訴我那許多字應該怎麼念法,實際上,他自己也不認識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