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十堂課
線上會議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十堂課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十堂課」第六堂課來了!8/1主題「人間佛教與人文學的未來」,邀請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張文良教授主講,西北大學哲學院王雪梅教授與談,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夏德美教授主持,一場「人間佛教與人文學」的思想交會,誠摯邀您一同參與,線上共學。 Zoom:https://reurl.cc/O5NKxr 會議ID:899 3699 0838 密碼:123456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十堂課」第六堂課來了!8/1主題「人間佛教與人文學的未來」,邀請學.....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新書發布座談會 人間佛教傳燈萬方
間座談會基調講演之後,隔日(11日)接著舉行四場論壇和一場綜合座談暨閉幕式,四場論壇分成論壇A、論壇B同時進行。分論壇1A場次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主持,發表人有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人文學院院長呂凱文、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李玉珍、南華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暨佛光山副住持慧開法師,以及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教授何建明線上發表。 首先由呂凱文教授發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之學術詮釋與省思〉,強調此作品不但可作為宗教現代化、全球化、社會化及跨文化文明互鑒等相關議題的核心文獻,更為上述這些領域的實際落實提供文獻上的印證。在現代社會逐漸面臨宗教邊緣化與碎片化的趨勢,.....
佛教信仰的基本體系及其人間性支撐—兼論星雲大師佛教信仰的基本特徵
佛教是一種文化,其內核是一種信仰。作為文化,佛教有其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方面的豐富內容。作為一種信仰,而且不是一般的哲學信仰、政治信仰或科學信仰,而是一種宗教信仰,佛教有其獨特情感依託與精神訴求,形成一種具有神聖意義的信仰體系。
前度劉郎今又來——劉禹錫與佛教
終於等到今天,羅漢回家
禪宗與宋代詩歌創作論
北宋中期由於詩文革新運動的發展與成功,詩文理論的重點,「也從著重對文學創作外部規律的探討而轉向著重對其內部規律的研究。」 宋代詩歌創作論側重於主觀的構思,而非詩歌客觀的規律(如中唐之前有關詩格、詩式之作),這一方面呈現在詩文革新運動中追求「意新」的傾向,另一方面又符合禪宗在心性論上的關注。在美感體驗和自性體驗相近的認知架構下,詩論也染上了是頓非漸的解脫精神,在創作論中經常論及這種具有「當下」精神的構思原則。無論在一些用語或實際涵義上,對創作的態度都有這種自度自悟、「本來無一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色彩,而主要表現在與「悟入」有關的一些概念上。 「悟入」(或「妙悟」)可說是宋代詩論中最常使用的一個術語,同時它也是禪學理念下,詩歌創作最典型的概念。事實上,宋代詩家在使用「悟入」(或「妙悟」)時,由於各自的理論淵源和理論脈絡的不同,也造成對其內涵的理解和運用個個不同,因此,整個「悟入」的意涵和其他的文學概念和術語(如「活法」、「飽參」等)相互不可分割;即使是同一個「悟入」(或「妙悟」)的術語,但各個詩家所使用的涵義也未必屬於同一層次。本文即從創作論中這些概念的分析著手,歸納宋代詩歌創作論中經常涉及的禪學思想,由詩論脈絡中,析出六項基本的觀念,據以探討詩歌創作論對禪學的接受。
現代佛教文學創作的先驅——談許地山文學作品的佛教特色
降及現代民國成立,新文學運動蓬勃發展,許地山是二、三十年新文學作家中相當特殊且重要的一位人物,在他的作品中有許多含有濃郁佛教色彩的作品,使他的文章風格淨煉脫俗、浪漫傳奇,迥異於當代的其他作家。站在現代佛教文學創作的角度來看,許地山的這類作品可謂開風氣之先,研究他在這類作品中所表達的主題思想以及寫作技巧,可以做為今日從事現代佛教文學創作的借鑒與啟示。
佛陀本懷與現代文明精神——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讀後
2018年12月到佛光山參加會議,得到星雲大師的新著《佛法真義》三大冊,而且有幸見到大師本人,真是喜出望外,令人興奮! 星雲大師是當代人間佛教的旗手,為弘法利生和佛教改革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大師以九二高齡撰寫此書,講述自己的修行經驗,以及對佛法、對人生的看法,字字句句發自肺腑,字裡行間表現的都是他對佛陀本懷的追求,對佛教命運的關切,對眾生的愛護和期望,真是慈悲心深,老婆心切。
為當代佛教的佛理詮釋困境探尋出路
從二○○○年《往事百語》中的〈重新估定價值〉,二○一一年《合掌人生》中的〈我的新佛教運動〉,二○一三年《百年佛緣》行佛篇中的〈佛法新解—讓真理還原〉,二○一五年《貧僧有話要說》中的〈我的新佛教改革初步〉、〈我訂定佛教新戒條〉,到二○一七年的《佛法真義》,均可視為大師晚年階段系列發表佛法「新解」之成熟作品的共同風格。
佛陀本懷與現代文明精神——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讀後
2018年12月到佛光山參加會議,得到星雲大師的新著《佛法真義》三大冊,而且有幸見到大師本人,真是喜出望外,令人興奮! 星雲大師是當代人間佛教的旗手,為弘法利生和佛教改革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大師以九二高齡撰寫此書,講述自己的修行經驗,以及對佛法、對人生的看法,字字句句發自肺腑,字裡行間表現的都是他對佛陀本懷的追求,對佛教命運的關切,對眾生的愛護和期望,真是慈悲心深,老婆心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