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從般若、方便融和的佛法義理學視角看星雲大師對佛法實踐理性的特殊貢獻
星雲大師個人生命所彰顯出來的這種重視般若、方便辯證融和的獨特義理精神,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所弘揚的這種般若、方便並重的智慧特質,其核心部分可以說正是對於佛法實踐理性的特殊、重要的貢獻,並重新開啟佛法理論理性與佛法實踐理性新動態平衡的一種可能。
真如佛性—星雲大師開示的「生命權利」
原始佛教的業報思想
業報思想早已發生於印度民間,但於《阿□婆吠陀》時期始有文字記載,此為佛教業報思想之端緒. 至梵書時代,則有善惡行為是引發善惡果報的認識. 到奧義書時期則採梵書時的思想原型,以輪迴思想為基礎,而成立了較合倫理道德,哲學理論的業報論。 原始佛教的業報思想,是佛陀採奧義書時期的業報說,並融合緣起法則所提倡的. 其與外道不同的特徵,就在它是站在無我論的立場,主張無一固定的靈魂受報輪迴,認為業力並不是一種依附於固定的靈魂,而是生命繼起的營造力 ; 並認為有一變化無常的心 (意識) 為業之所憑依,認為心執造業引後有故而輪迴受報. 最後提到,在十二緣起系列中 ,「行緣識」是表示了業與心的關係,但在原始經典中,對於十二緣起支的解釋尚且沒具體的說明,此則給于部派佛教留下了一大課題。
佛教的生命學
《大乘起信論》說,我們的心有「體大」、「相大」、「用大」,這個心,其大無比。心的「體大」,大如虛空,甚至比虛空還要大,所以佛經裡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一個人如果有容納宇宙虛空的心量,必定能做大事。心的「體大」就是生命,如果萬物沒有生命,就沒有作用了。心除了體大之外,還有相大,心的「相大」就是生死,是生命的階段性變化。而心的「用大」,就是生活。我們活在世間上,有所謂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都是心的種種作用。 生命是人間的體,生死是人間的相,生活是人間的用,體、相、用要俱全,這是佛教對人間的一個看法。本文即以「體大的生命」為題,進行論述。
佛教與花的因緣
花,和宇宙人生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各種花的綻放,姹紫嫣紅、芬香馥郁,而粧點成繽紛美麗的世界。在我們的生活裡,花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新春佳節、開會宴客,擺上一盆花,頓覺滿室芬芳、生氣盎然;開幕祝賀、生日送禮、迎接親友、探望病患等各種場合,花也是最能表達情意的饋贈禮物。 所謂「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花以它的嬌麗、芬芳、清淨,豐富了大自然與人類的精神生命。
【真如佛性―星雲大師開示的「生命權利」】
線上閱讀 華東師範大學李向平教授提到,如何啟動人性內在的生命權利,首先必在於生命的覺悟,而星雲大師無疑是生權的最佳推動者。 影片點閱:https://youtu.be/nmXXBJoDx_s 全文詳閱:https://lurl.cc/YjWOYI 【真如佛性―星雲大師開示的「生命權利」】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阿含經》佛陀的修行弘法日記
含要義,都有清析的論述。 慧讓法師則以自身的經驗分享自己閱讀《阿含經》的啟發。首先慧讓法師以《增壹阿含經》三一八經〈聽法的功德〉「未聞得聞、已聞重誦、見不邪頃、無有狐疑、解甚深義。」五個重點論述自身的生命體驗,體會到佛法帶來的改變,實踐隨喜布施、做義工、結緣、轉念等各種修行的法門,轉化自身的習氣煩惱。並從《增壹阿含》的第二○○經中以佛陀和提婆達多之間的因緣,說明神通敵不過業力「每個人會因為你自己的所作所為,去到你應該去的地方,並不是用神通讓你去到那個地方。」只有柔軟、包容,以利他之心,學習放下執著,才能有四通八達的人生。此外,慧讓法師也分享星雲大師如何實踐「以忍為力」的法門,展現菩薩悟道緣起性.....
《勝鬘經》的佛性觀 認識如來藏
」義理學的「宗經」之一,是「如來藏」思想的一部原創性大乘經典。 程教授從梵文來說明「如來藏」可以作二種解讀,一是如來胎藏,也就是如來的嬰幼兒狀態,一是如來的子宮,也就是孕育如來的東西。因此如來藏具有「生命性、過程性、超越性」的特殊意義。 程教授也從梵文來說明「煩惱藏」的「藏」是「庫藏」之義,而「如來藏」的「藏」是「子宮、胚胎」之義,兩者完全不同,不能望文生義。 程教授又從星雲大師的著作及演講集中,闡述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對佛性論的理解。大師認為《勝鬘經》是如來藏系經典的代表作之一。大師曾根據《佛性論》的理論,證成心、佛、眾生,三者是一。大師提出「我是佛」的話題,內在的理論依據,應當在於佛性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