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六根共修
六根共修 Simultaneous Cultivation of the Six Senses
「跨宗教修行理論與實踐方法」國際學術研討會
香港中文大學 「跨宗教修行理論與實踐方法」國際學術研討會 詳情請洽: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禪與人類文明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國學中心
處處有修行,時時回本心
從《貧僧有話要說》看星雲大師的兩性平等觀
早期佛教中的兩性,作為差別對立者而存在,男性為主導,女性為從屬地位,女子出家修道艱難。星雲大師對性別觀,進行佛教化闡釋,形成自己的「兩性平等」學說。基於星雲大師新作《貧僧有話要說》,兼顧以往著作,星雲大師的「兩性平等」學說,主張男女因相同佛性、平等的修行境界、同等的生命尊嚴而平等,強調「男女的平權」, 包括身為佛教出家人的權利,即兩性平等化,發展事業化,教團組織化,教育普及化,也包括世俗生活中之女性的政治權、參與權、自主權和尊嚴權。男女之相在佛教中實質上是不存在的,現男女相是為了說法的方便,而面對虛幻的男相、女相,星雲大師主張內心不動搖,超越世間而調適生命之道,出家的比丘尼或比丘,超越分別所呈現出的便是「大丈夫相」。
《華嚴經入門》第十講:多種教法
之前我們曾經談到,《華嚴經》這部大型宗教歌劇第六幕第一場的第二十二品即〈十地品〉,該品中非常巧妙地梳理了菩薩的修行進階過程,由此不難理解何以《十地經》能夠作為獨立經典在印度輾轉流傳的原因。《華嚴經》的編纂‧ 製作者把此品中的教說,定位為菩薩最高階層的修行境地,編列在〈十回向品〉的後面。他們認為所謂的菩薩,在精通回向這一重要的利他修行以後,才能深入真正的自利世界,然後成就佛道。這種見解相當精闢。
轉念改善生命──學者與行者共論八識的無我觀
成為我們未來更好的資糧。所以透過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觀察八識的分工合作的狀態,可以解構我們生命的主體,重新建構我們所需要的善的力量,然後能夠成為更好的自己。 最後慧中法師預告7月1日第五堂課「阿含經的修行觀」,與談人是佛光山都監院二單書記慧讓法師,及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所長陳永革教授,主持人是三好體育協會副秘書長慧功法師,歡迎大家屆時再以法相會。 YouTube 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sAokpFBSidw 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教務長慧中法師 佛光山大陸地區都監妙士法師 八識講話的無我觀 經典十堂課第四堂課「八識講話的無我觀」邀請妙士法師與陳一標教授主講,由慧中法師.....
學者與行者共論《六祖壇經》的解脫觀
be及zoom等不同網路平台同步聞法。 董平教授從文明發展的角度,追溯古印度的「苦感」文化,是佛教乃至婆羅門教植根的土壤。因為經歷苦難,所以就要探討如何「解脫」,並從中發展出「禪定」(dhyāna)的修行形式。在此基礎上,禪在印度是指一種獨特的修行樣式、身體狀態,並導向一種獨特的精神境界。這樣的印度禪傳入中國後,到了六祖惠能大師以創造性的解釋及實踐,將「禪」蛻變成解脫的代名詞,成為「明心見性」的手段和方法。由於《壇經》的影響,「禪宗」作為一種精神,在唐朝之後不只給中國佛教注入了全新的力,啟示了我們:只有走出自我的束縛了,才能面對一個無限的、光明的、有意義和價值的世界。 心保和尚則以行者的角度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