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第三屆維摩經與東亞文化國際研討會
化國際研討會 研討會緣起: 佛光大學於一○二年四月成立佛教研究中心,以人間佛教為發展精神,致力於漢傳佛學及其經典之研究,批判地繼承傳統思想,創造地發展當代詮釋,促進佛教智慧底蘊與當代學術思潮之對話,使現代佛學之論述開拓出嶄新的研治格局。為實現此一開放之佛教論學平台,並確立人間佛教所引領的學術指標,佛教研究中心特敦請萬金川教授主持「《維摩經》與東亞文化」大型研究計畫,於2013年10月開始執行此一計劃,並於2014年9月首度召開第一屆維摩經與東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匯聚了海內外佛學研究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對《維摩經》的各個層次內容作了深入的探討 。接著在2015年10月舉辦了第二屆維摩經與東亞文.....
佛光大辭典英譯人才第三次培訓 力求最佳譯文
,各地區在當地成立團隊,舉辦翻譯培訓,各區負責人也會回佛光山接受培訓,將新的觀念技巧帶回。 辭典翻譯從語言學、哲學、佛學的角度著手,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其翻譯的角度也有所不同,為讓佛光大辭典的英譯呈現多元豐富的樣貌,眾人經由不斷討論、思維如何使辭典英譯能夠做得更好、更進一步提昇。回到文字的原點,如梵文、巴利文、藏文、中文等語言探索,尋求最準確、最中立的英譯,在龐大的佛光大辭典英譯計畫中,將是團隊成員努力的方向。 圖說:現場提問─從不斷地討論、思維如何使辭典英譯能夠做得更好。 人間社記者李生鳳攝 圖說:蘭卡斯特教授指出,佛學名相同一詞涵蓋多義者,比照中文音譯原則,直接音譯。 人間社記者李生鳳攝.....
佛教三寶節首場論壇 探討佛陀的神、人定位
陀的身分定位及對人間佛教傳播的影響力。如常法師首先從19世紀考古學家及21世紀尼泊爾考古群的史料中,說明佛陀故鄉的遺址確實存在的事實,並向萬教授提問:「大師撰寫《釋迦牟尼佛傳》時,台灣社會的佛教是什麼現象?大師為何要撰寫這本書呢?」 萬金川表示,大師撰寫《佛傳》時,正值1955年在宜蘭雷音寺弘法時期,「那是一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是風聲鶴唳的年代,特別對大陸來台的僧人而言。」他指出,1949年發生國共鬥爭,慈航法師遭人密告附匪而蒙冤下獄;1952年遭逢白色恐怖,印順法師因《淨土新論》而遭到無情圍剿;1955年證光法師遭人誣指藏匿叛徒,也成為白色恐怖下的亡魂。 處於政治動盪不安、佛道教混淆不清的年代.....
人間佛教學第三堂課 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研究
教研究院主辦的線上課程【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5月1日在線上播出的第三堂課:「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研究」。由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李玉珍教授主持,四川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邱永輝教授主講。「現今佛教在印度所佔的信仰比例只有0.7%。」邱永輝教授語重心長地表示:「人間佛教回傳印度,任重道遠。」 主持人李玉珍教授提出四問:「星雲大師為什麼把朝聖印度和在印度弘法視為『回歸佛陀本懷』?」「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為什麼被稱為『漢傳佛教當代圓熟後的現象』?」「星雲大師為什麼以『本土化』為印度弘法的目標?」「人間佛教回傳印度對於『法水長流五大洲』有何特別意義?」 邱永輝教授列出圖表,說明星雲大師曾八次.....
現代泰國上座部僧團教育的兩次更革 附論:與台灣佛光山教育作對比
泰國佛教僧團在現代南傳上座部佛教當中,可以說,已經在由傳統到現代的轉型歷程中取得初步的成功。在此一初見成效的轉型中,僧團的宗教教育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本身既是轉型的其中一個關鍵環節,但同時也是推動僧團轉型的主要動力與手段之一,泰國上座部在僧侶教育上,採取傳統與現代雙軌並行的方式,既有僧團傳統的叢林教育,亦同時採納現代社會的大學觀念及制度。本文即以此為主題,討論現代泰國僧團教育的演變及其與社會的關係。並且在最後的附論環節與台灣佛光山教團的佛教教育作扼要的對比,有助彼此的理解,拉近南、北傳佛教之間的距離。
試論「佛教共同體」的近代演變與當代發展——以近現代上海居士佛教為中心 的考察
佛教共同體的主體構成主要有三個方面:佛教僧團、佛教居士與普通佛教信眾,其中佛教居士處在連繫僧團與社會一般信眾的中間環境,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連接作用。本文在考察近代居士佛教的復興時,認為只有連繫到寺院佛教衰微的脈絡以及僧侶與居士地位此消彼長的微妙關聯,才能探尋其內在的邏輯。以上海居士組織為例,通過組織佛學研究會、居士林等社會組織的方式,居士佛教成為近代佛教復興運動的發起者與主力軍,發揮突出的作用;進而考察近代僧俗互動及居士佛教轉型的主要特點,並進一步思考新時代居士佛教在人間佛教發展中所要應對的新挑戰。
現當代中國佛教何以走上人間佛教之路
佛教與自然生態(上)
所謂自然界,是宇宙間所有生物與無生物的總稱,包含有動物、植物和礦物三界。人類只是動物界裡的哺乳類之一種,卻往往以「高等智慧生物」自居,而自認有主宰宇宙的權利。其實人類也和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樣,都是由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進化而來,只因人類進化快速,才取得領導世界的權利。 但是,二百五十多年前「工業革命」之後,由於人類的短視及為維護自身的利益,恣意濫殺、濫伐、濫墾,掠奪其他生命的生存權,和破壞礦物資源等,導致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周遭環境之間的生態活動,失去應有的秩序和平衡,如生命多樣性的喪失、臭氧層出現破洞、地球暖化、土壤惡化、酸雨肆虐、環境汙染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