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度一切苦厄
度一切苦厄 Overcome All Sufferings
度一切苦厄
度一切苦厄 Overcome All Sufferings
度一切苦厄
度一切苦厄 Overcome All Sufferings
第十一集佛光山的故事 【大智殿】
線上閱讀 第十一集佛光山的故事 【大智殿】 金剛寶劍斬去煩惱,文殊接引法門龍象。佛光山大智殿位於東山,設在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的區域內,即希望男眾學部的同學能像文殊菩薩深具智慧,與弘法利生的心願契合相應。請聆聽大師述說大智殿的故事。 點閱:https://reurl.cc/OGnEzR 金剛寶劍斬去煩惱,文殊接引法門龍象。佛光山大智殿位於東山,設在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的區域內,即希望男眾學部的同學能像文殊菩薩深具智慧,與弘法利生的心願契合相應。請聆.....
七情六慾 煩惱來源
七情六慾 煩惱來源 Seven Emotions, Six Desires; Source of affliction.
佛教三寶節首場論壇 探討佛陀的神、人定位
望能正本清源,讓大家明白佛教與道教、神壇、民間信仰的不同,從而堅定佛教的信仰,引導人人通往正確的方向,同時也為自己及他人樹立奮進的目標與學習的榜樣。「更重要的是,要還佛陀一個本來面目。」 透過修行 斷煩惱生死之流 「大師曾提到,要認識佛教,就要先認識佛陀,佛陀是人不是神的身分定位,對於修行有何重要意義?」對於如常法師的提問,心保和尚先反問大眾:「想不想看大師?那就要看《星雲大師全集》,因為那是大師的法身;想不想看佛陀?那就要看《釋迦牟尼佛傳》。」心保和尚表示,佛陀降生人間為太子,但卻在遊歷四城門後,放棄王位決定出家,「因為他看到了比做國王更重要的事情。」 心保和尚要大家深思:「我們有智慧面對自.....
出塵上士
出塵上士 Out of the Dust Comes a Sage
星雲大師闡發不生不滅義理之恒廣價值——略說人工智能 證諸法自性「空」
星雲大師對關乎佛教究竟的「空」義作了全面的闡發,融合了佛陀親說、初期大乘及漢傳義理。本文則不過是對「空」義能不斷接近而不能窮盡的詮釋,試圖點明世上一切都在變,具恆廣價值者唯有變這一「實相」,尤在當今世代。文中通過空義對世間諸法的肯定與對謬誤糾治的提示,修行就是化煩惱為菩提、以有明空、轉識成智三方面,證明星雲大師強調的諸法自性「空」。其結論以如今熱議的人工智能為例,力證人與人工智能皆自性「空」;並指出佛陀早已將古印度「聲明」、「因明」、「工巧明」、「醫方明」作為自性「空」的緣起解說,並且對這些外明都充分肯定,而這些正是現代科學認知的源頭之一,所以,現代科學知識也同樣可作為佛法的緣起解說。結論還提出:空義是超乎所謂確定性、不確定性之上的應變思惟。了悟空義才能恰當對待不可避免來臨的變化,並預防不測,因而能幫助人減少犯錯,甚至釀成災難的機率;「空」包含著未來無限的可能,了悟空義還可啟迪人們對宇宙與人的精神世界展開無窮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