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關鍵字平等,共200筆結果:
為王子時,目睹印度社會森嚴的階級制度,見到人們與 生帶來的痛苦,尤其在「遊歷四城門」後,親見生老病死之無常, 遂立志出家修行,以求解脫之道。歷經種種苦行,終於在菩提樹下 證悟「緣起性空」與「佛性平等」的真理,獲得究竟解脫安樂之 道。 佛陀之偉大,不僅在於其證悟,更在於無私的慈悲。他將所悟 的真理平等宣說;為度群迷,不辭辛勞,踏遍恆河兩岸,廣行教 化。正如《法華經》所言,佛陀降生人間,乃為「示教利喜」,令 序二 慈惠法師/佛光山開山寮特助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上)42 眾生離苦得樂,悟入佛之知見。師父曾說,這正是佛陀的本懷,亦 是人間佛教的宗旨。 師父亦言:「佛.....
/export/sites/fgsihb/news-event/downloads/events/42-44.pdf
度社會,已經形成種姓制度等級森嚴的婆羅門教,在社會生活中, 每個階層的人普遍都以身分、血統被判斷,而不是以道德、行為被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上)46 判斷。低種姓階層的生活常常遭遇不平等和痛苦的折磨,被排斥於 正常社會體系之外的「賤民」階層處在無底的黑暗深淵,而一些有 思想、有良知的賢善人士,也敏感於制度體系的不公,積極為尋找 社會苦難的救度,或出家,或修道,於是形成沙門思潮和運動。 喬達摩雖然貴為王子,但他生性善良,聰明睿智,所以在孩童 時期,就常常注意觀察社會的困難、人生的痛苦,他不甘心接受 家庭為他安排的道路,而是心心念念想要為眾生求得解脫之道。 二十九歲.....
/export/sites/fgsihb/news-event/downloads/events/45-93.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