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要做個甚麼人?
要做個甚麼人? What Kind of Person Should We Be?
人間淨土藍圖《維摩經》國際研討會 讓漢傳佛教走出去
國內學者展開「《維摩經》與東亞文化」大規模整合研究,即是國際化的第一步。 研究計畫主持人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萬金川特別表示,這場會議集合了世界知名學者和有志涉獵人間佛教的年輕研究者,還有人幾乎是「繞地球一圈」趕赴盛會,盛情可感;尤其能聆聽高橋尚夫現身說法,分享和《維摩經》梵文本的「神奇邂逅」,更是與會者的共同期待。 一手推動「佛教研究中心」成立的佛光山開山寮特助,同時也是人間佛教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慈惠法師,也向參與盛會的學者表達歡迎之意。 這場國際學術研討會,頭兩天在佛光山召開,3日將移師宜蘭佛光大學。與會學者也將參觀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和佛光大學,並和致力提倡「人間佛教」的星雲大師展開「佛光維.....
佛教對「環保問題」的看法
大自然與生物之間,原本是和諧共存的,但是,隨著人類生活的方便,物質的富裕,這種和諧美好的關係,已逐漸蕩然破壞。全球環境的變遷,如氣候暖化、空氣水質汙染、海平面上升、地層下陷、生態系統改變等等,對我們的生存與健康,都造成極大的威脅。人類對地球的摧殘戕害,也自食惡果,引來了地球的反撲!
佛光山植樹 投資地球未來
儒家八德
儒家八德 Eight Confucian Virtues
《星雲大師全集》自序
這是一部非常複雜的《全集》,因為在我個人成長的九十年歲月中,於時間上,經歷了北伐時期、土匪橫行、軍閥割據,以至抗戰、內戰、兩岸對峙等時期;於地理上,我走遍世界五大洲,幾乎平均每年環繞地球一、二次;於人事上,上至國王大臣,下至販夫走卒,我一概平等對待,視為朋友。尤其在我一生的時光之中,於佛教裡,凡事不推諉,舉凡弘法建寺、安僧辦道、創辦學校、成立協會、養老育幼、救濟孤苦、社會服務等,皆盡力而為。也因此,成就了我多元的人生。
同體與共生
佛陀一生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每一次說法,從不以一地、一國、一時、一眾,為當機對象。說到地方,總是三千大千無量華藏世界;說到眾生,就是十方法界等恆河沙數無邊眾生;說到時間,則是三大阿僧祇劫。佛教講因緣,認為天下本是一家,所有眾生都是因緣和合、一體不二。虛空中的日月星辰,不分明暗,互相輝映;大地上的山嶽丘壑,不論高低,彼此連綿;宇宙間的奇珍異獸,不管異同,相輔相成。因此,這個宇宙本來就是「同體與共生」的圓滿世界! 「同體」,含有平等、包容的意思。譬如人身,雖有眼、耳、鼻、舌、手、足等諸根的差異,卻也同為身體的一部分;地球雖然有各種國家、民族、地域的不同,卻是共同仰賴地球而生存;眾生雖然有男女、老少、強弱、智愚等不同的分別,卻同為眾緣和合的生命體。世間相狀雖有千差萬別,但是清淨的佛性是平等一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