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修行學——《貧僧有話要說》關於人間佛教修行思想的綱要解說
本文作者在此前的一篇文章中,討論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修行理論的基本內涵,並指出這一理論是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在討論中引用初期大乘經典《大寶積經.迦葉品》一段講述菩薩修行問題的文字,並把這段文字與《貧僧有話要說》結尾的一段文字相互印證,說明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修行思想,基本的要旨是不離聲聞戒、定、慧三學的修學,及菩薩行的踐行,而發揚新時代的善巧方便,以試圖解決現代人類「如何可以修行」的這個大問題。
人間佛教的思想建構與全方位的實踐
人間佛教的理論建設我主張從兩個方面著手。第一個方 面是內學之部,這是一套純粹的佛法理論系統,是關於 戒、定、慧三學或教、理、行、證的完整理論闡述,其 基礎是對於世間萬法和人間諸種因緣現象的揭示,核 心是人之生死解脫的理論和方法。第二個方面是外學之 部,這是基於佛教立場的對於人間各種問題的研究與探 討,包括人間佛教的政治學、經濟學、倫理學、歷史 學、藝術學、環境學、生死學、養生學等等。
「佛光新戒條」與戒律的現代化轉型
戒律學作為佛教三學之一,具有重要地位,是定學、慧學的基礎。戒律「止惡揚善」的基本精神很少改變,戒律的具體條文卻隨著社會發展、時空變化而不斷調整。星雲大師提出以「十要」「十不要」為條目的「佛光新戒條」,既是對現實因緣的應對,也是大師對戒律長期思考和實踐的創造性成果。新戒條體現了佛陀制定戒律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原則,適應了現代社會人們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規則和需要,符合漢傳佛教進一步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形勢和要求。「佛光新戒條」是對戒律規範的系統革新,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的有機結合,為戒律的現代化轉型提供了範例,為佛教走向更廣泛的空間、更多元的文化、更豐富的人群,提供了規範、依據和動力。
星雲大師的實修觀念與禪宗思想史脈絡——從早期禪宗與《楞伽經》的象徵性意涵談起
本文將星雲大師的思想放在禪宗思想史的脈絡中探討,可以歸結出當代的禪思想延續早期禪宗思想之處。論文從禪宗初期的實修觀念出發,首先釐清中國大乘初期發展時期《楞伽經》的角色,和實修的觀念的內涵,對早期的禪師,尤其是菩提達摩而言非常重要的《楞伽經》,和實修是什麼樣的象徵性關聯性。其後歸結,星雲大師的實修觀念符合早期禪宗傳統,而加以創新,本文分四點討論他的實修觀:1. 與《楞伽經》的關係。2. 與菩薩道的關係。3. 實踐之禪。4. 與三學的關係。
星雲大師的實修觀念與禪宗思想史脈絡——從早期禪宗與《楞伽經》的象徵性意涵談起
本文將星雲大師的思想放在禪宗思想史的脈絡中探討,可以歸結出當代的禪思想延續早期禪宗思想之處。論文從禪宗初期的實修觀念出發,首先釐清中國大乘初期發展時期《楞伽經》的角色,和實修的觀念的內涵,對早期的禪師,尤其是菩提達摩而言非常重要的《楞伽經》,和實修是什麼樣的象徵性關聯性。其後歸結,星雲大師的實修觀念符合早期禪宗傳統,而加以創新,本文分四點討論他的實修觀:1.與《楞伽經》的關係。2.與菩薩道的關係。3.實踐之禪。4.與三學的關係。
山林寺院和都市寺院
寺院是佛教的主體,因為寺院不但是供養佛法僧三寶的場所,更是薰修戒定慧三學的地方。僧伽是佛教的主導,因為僧伽不但是真理的弘揚者,更是社會的化導師。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寺院的各種設施固然離不開僧伽的規劃,祖師大德們的風範更是活生生的法義,不僅以其言行對當代社會有淨化之功,在戰亂、毀佛的時代,仰仗著他們的慈心悲願,不惜以一己的身命來護法衛教,在安撫眾生心靈的同時,也換取了佛教亙古長存的法身慧命。 佛世時,僧人有「人間比丘」與「蘭若比丘」兩種類型,道場也有「都市寺院」與「山林寺院」兩種型態。近十年來高樓大廈中道場精舍林立,愈來愈多的僧人走向五光十色的塵世,紛紛和社會資源結合,舉辦活動,宣說法義,甚至在公共場所陳述己見,這樣的情況是否合乎佛制?對社會帶來什麼衝擊?對佛教的發展起到什麼樣的作用?未來將何去何從?……在在都是當今學界與教界討論的重要話題之一。
試論星雲大師涅槃觀
本文是筆者閱讀星雲大師的著作〈佛教的圓滿世界• 第一篇涅槃寂靜〉後之心得,經由研讀大師的著作,希企透過大師的言論,引領筆者真實理解大師論述涅槃寂靜之義理,企圖了解其論述所引述之中觀、唯識、天台、禪宗等宗派教理,在漢傳佛教脈絡下,對大師涅槃思想觀及人間佛教行誼之影響。 筆者本文進行方式,仍以大師所下之標題為論述主軸,就其文所分述:一、涅槃的意義,二、涅槃的異名,三、涅槃的特性,四、涅槃的種類,五、涅槃的境界,六、涅槃的求證。依序探討文本引經據典之依據,爬梳其所涉及經論與大師所詮之義理及獨特見解。就筆者之探討、認知與理解下,大師對涅槃寂樂所作之詮釋義理,善舉諸經為解,方便權巧言說佛法總學如三法印、三學、四攝及六度等,來開發眾生本具自性清淨心,以達自度度人之究竟解脫,追求人生圓滿自由自在的生活。這一切都不離人世間,將佛法落實在現實生活裡,傳遞「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佛教理念,印證其人間佛教之最終理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