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提起」之間 的辯證關係,使廣大受眾覺得受用,深受啟迪。 大師對於當代佛教的另一個重大貢獻,就是逐漸把注重「求」 的佛教,變成強調「給」的佛教。大師所提倡的「做好事,說好 話,存好心」的「三好運動」,及「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 望,給人方便」的「給」佛教,不僅遙契佛陀本懷,而且代表著佛 教今後的發展趨勢和發展方向。 大師是位精通內、外學之智者、高人。雖身在方外,但熱愛祖 國,關注當下。始終懷有一顆熾熱的「中國心」!並以其慈悲情 懷、無疆大愛,積極推動兩岸的交流互動,為兩岸的和平發展做出 了重大貢獻!(賴永海:〈深切緬懷我的方外至交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學報‧藝文.....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一、總說
人間佛教是佛陀對人間教化的佛教,不是哪一個國家的,哪一個民族的,哪一個個人的。普世的人,只要與佛有緣,都是佛陀人間的信徒。本文為年屆九十、出家近八十年的星雲大師口述,由弟子等記錄。大師生來有人間性格,和佛陀、歷代推動人間佛教的大德遙相呼應。他一生遵循著佛陀的教法,促進佛教的團結,推動佛教的人間化、現代化、藝文化、大眾化不遺餘力,對人間三好、四給、五和、六度萬行一生奉行。大師自覺老邁體衰,眼耳退化,難再聞問世事,此篇〈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一文,從大師心田裡流瀉出對佛教古今、未來的看法,甚為難得。這也是他把一生的行事供養人間的佛陀。
一教二眾行三好
一教二眾行三好 One Teaching, Two Assemblies, Three Acts of Goodness
三好校園共創造美好世界
小欣的三好日記
三好校園頒獎 注入品德活水
菩提種子遍灑紐西蘭——三好四給人間佛教文化節
人間佛教的「菩薩道」修持進階及其社會融入探析——以太虛、法舫、星雲三位大師為中心的考察
太虛大師宣導的人間佛教秉承了大乘佛教的菩薩道精神,立足於「菩薩道」之四攝、六度、四無量心的慈悲利他社會服務精神,彰顯出大乘佛教的人間性品格與現實主義品格,以及佛教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慈悲、戒行與般若智慧。太虛提出人間佛教的菩薩道修持,應以修持「人菩薩」為基礎,「人菩薩」思想為人間佛教的修學奠定了基礎的指導思想與方法,同時「人菩薩」與「菩薩學處」也是太虛構建起整個人間佛教與社會關係框架的重要基礎。太虛的弟子法舫曾在「三自皈依」、「五戒行為規範」的基礎上提出了建立人間佛教的「七個程序」,作為引導在家居士與出家眾的人間佛教修持與社會行為規範。佛光山星雲大師為適應當代人的心智,因時因地提出了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三學,用簡潔的語言來開示人間佛教菩薩道的社會服務精神—即「三好」、「四給」、「五和」。其中,「三好」 高度概括了「身、口、意」的佛教修持總則,引導信眾從日常行為與社會規範入手,「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讓真善美在現實社會裡生根。「四給」則是充分把握了「六度」之「布施」與「慈悲喜捨」的奉獻精神,「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將菩薩道精神切實地實踐於日常生活之中。而「三好」、「四給」的實踐理想,就是要實現「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五和」之人間淨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