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文心雕佛 懷念星雲大師第五堂課「般若智與菩提心——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
譚》等著作,總結「般若智」與「菩提心」為星雲大師的「工夫心法」。 杜保瑞教授提到著作的初衷是向星雲大師學習,並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後,深化對大師的學習。星雲大師的著作中,杜教授推崇《往事百語》為現代版的禪宗公案,而《佛光菜根譚》則直接教導怎麼在念頭上做工夫。杜教授總結星雲大師落實佛法的具體操作有兩大主軸,一是「不執著」,再者是「真心對人好」。而《往事百語》所敘述的各種具體事例,就是星雲大師的「工夫心法」。 杜教授說明星雲大師以生動、自然的語言,呈現八正道、四禪八定、六度等心法的操作。以六度為例,布施:「普門大開,藏經流通,服務結緣,淨化自心」;持戒:「收攝六根,反聞自性,由定生慧,開發權智」;忍.....
禪詩五首
境外弘化——佛光山教團在馬來西亞
本文旨在探討佛光山在馬來西亞弘化的歷史。星雲大師在1955 年出版的《釋迦牟尼佛傳》一書,廣受馬來西亞民眾歡迎,開啟了佛光山在馬來西亞弘法的契機。之後,佛光山教團在馬來西亞成立了國際佛光會馬來西亞協會(下轄28 個佛光分會),同時在各地成立了25 個道場,這在台灣往境外弘化的各佛教團體中,顯得非常突出,具有指標意義。佛光山在馬來西亞的發展,與星雲大師倡導的「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理念完全相應。本文從:星雲大師到馬來西亞弘法、「國際佛光會馬來西亞協會」與佛光山在馬來西亞的道場、東禪寺等方面,論述佛光山教團在馬來西亞的弘化活動。佛光山在馬來西亞的道場中,特別要指出的是東禪寺,這裡設有「東禪佛教學院」,是馬來西亞佛教的人文重鎮。據資料顯示,馬來西亞佛光山的活動種類多,可大略分為文化、教育、共修及慈善四大類,每類再細分不同性質的活動,歷年參加活動人次都在百萬以上。凡此,均可呈顯佛光山於馬來西亞的弘化活動,在佛光山教團全球弘法布局中的角色與貢獻。又,台灣佛光山在馬來西亞雖屬「境外弘化」,但由於馬來西亞的多元、混合文化,造就了當地民眾的廣闊胸懷及文化融合力,使得佛光山在馬來西亞的弘化,可以表現出其「本土化」的特色。
佛光山海外佛教學院的功能與意義—以馬來西亞東禪佛教學院為例
東亞學者齊聚 學術交流談佛教開展
學及日本佛光山本栖寺展開。 研討會中,來自東亞、美國等國家地區,致力於佛教研究的學者蒞臨赴會。他們皆為大學相關學系教授,不只平日著力論文筆耕,更可稱為人間佛教的觀察家。來自南京大學教授賴永海主講「中國禪與日本禪之異同及其在當代的開展」、東京大學特任研究員高橋晃一、東京大學教授蓑輪顯量、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木村清孝等人,則分別主持「大乘經典中的社會」、「戒律與社會」、「華嚴思想的現代意義」,與諸多學者傾囊交流。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萬金川開場主講「漢傳佛教經典與東亞文化共同體的形成」。來自中國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龔雋、台灣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鬫正宗、台灣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學系副教授尤惠貞、中.....
茶文學與佛意境的交融——唐宋茶詩的考察
茶是一種至為特殊的植物,可用作治病養生的本草,亦為涵養精神的飲品。唐朝蘇敬等編《新修本草》載:「茗,味甘、苦,微寒,無毒。……去痰熱渴,令人少睡。」佛教禁制飲酒,飲茶則具消解昏沉、清醒神思、寬胸解鬱的功效,助益修行用功。又唐朝陸羽《茶經》言:「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說明茶葉的特性相應於清心寡欲的精進品格。茶作為精神飲品,很早就與佛教結下不解之緣,名茶好水多出寺院周邊;僧人種茶、採茶、製茶、品茶;文人雅士與學僧禪者以茶會友,茶成為一個很好的文學素材,及精神體悟的表達媒介,他們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詠茶文學。
第四屆人間佛教座談會開幕 海內外學者聚首交流
以及深化研究當代世界佛教的理論。 人間社記者知泉攝 人間社記者 李生鳳 大樹報導 人間佛教座談會 探討過去、現在與未來 圖說:第四屆人間佛教座談會12月16日至18日於佛光山舉行,16日晚間於佛光山東禪樓舉行開幕式。 人間社記者知泉攝 人間佛教座談會 多元面向激發思惟 圖說:第四屆人間佛教座談會集結海內外數十名重量級學者,探討人間佛教的理論和實踐。 人間社記者知泉攝 人間佛教座談會 暢談佛陀本懷與解脫觀 第四屆人間佛教座談會開幕 海內外學者聚首交流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第四屆人間佛教座談會12月16日至18日於佛光山舉行,集結海峽兩岸及世界各地40餘名重量級佛教學者,以議題發表、主題演說等方.....
以人為宗——《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論要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一書,是近年來星雲大師口述「人間佛教」的專門論著。筆者就一位感念皈依師的在家弟子身分,反復拜讀此書之後,深感法喜禪悅,大師智慧慈悲的身影,躍然眼前!本書雖由大師口述、弟子記錄,但仍自成系統,理路清晰。尤其口語化的智慧法語,令閱者彷彿親臨現場,恭聆大師口傳,別有一番親切之感。以下就閱後所得,將大師提倡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之思想體系,簡要分述如下,尚祈大師及方家不吝指正。
讀禪詩悟人生
佛教對人生的看法
「佛家」二字本是中國學者舉來與儒家、道家相對的稱呼。尤其宋明的理學者,往往稱佛教為佛家或佛氏、釋氏,而他們所指的又是以禪宗為代表。其實,所謂「佛家」就是佛家的學說,是總稱不是別稱,換句話說:也就是佛教或佛學。稱佛家者又往往是一般儒學者,是含有一種門戶之見的。其次是別義,佛教的「家」就是「學派」的意思,佛陀的學派名為「佛家」。佛家的學派很多,大略說來,有小乘派與大乘派。小乘在印度相傳有二十派;大乘在中國傳有八大宗派。這些學派在中國都有傳承,至今都有研究發揚,而且它有了近二千年的歷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