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第三屆人間佛教座談會綜合報導
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人間佛教座談會,為21世紀人間佛教高峰論壇。此座談會始於2014年6月13-15 日,同年12 月12-14日舉辦第二屆,旨在關注百餘年來佛教改革運動的理論與實踐,及佛光山僧團全球弘法實踐的寶貴經驗,邀請來自海內外的學者,如柏克萊大學榮譽教授 Lewis Lancaster、東京大學榮譽教授木村清孝、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院長賴永海教授、美國田納西大學宗教與亞洲研究所名譽教授 Miriam Levering 等數十位教授學者。並邀請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與學者暢談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大師指出人間佛教與自己、他人、社會、國家的關係是「家國為尊、生活合理、人事因緣、心意和樂」,會後並將學者發表之高見結集《開放》及《人間佛教宗要》二本書。
星雲大師三學體系的人間性特點
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一書中藉助佛教中最基本的戒定慧三學體系,對傳統佛教進行傳承性革新,並藉此對人間佛教的基本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進行論證,不但全面展現了人間佛教的新氣象,而且搭建了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之間的内在連,使人間佛教在傳承的基礎上面對當代的現實社會,並在面對現實社會的過程中體現古今的貫通及理論與實踐的融合。這一融合的出特徵,則是以戒完善人格,以定安定人心,以慧激發人性,從而實現了身、心、靈三位一體的觀照這種助傳統佛教基本體系來詮釋和推動人間佛教的方法,體現了星雲大師恪守佛陀本懷的堅毅與適應現代社會的智慧。
從《絕觀論》談牛頭禪人間精神的三重向度
星雲大師反復提及傳統禪法中,實際上具含豐富而深刻的人間佛教精神。因此,現代人間佛教需要從傳統禪法中吸取思想資源。牛頭禪中的人間佛教理念值得我們的關注與發揚,我們通過現存的牛頭禪重要著述《絕觀論》諸寫本的文本內容,主要從《絕觀論》中所呈現的牛頭禪的三個主要觀念:「虛空為道本」、「了本心源即無餘」、「行於非道,通達佛道」進行探討,以明晰牛頭禪在發展過程中,所提倡和弘揚的三重向度的人間精神,從而為現代人間佛教的建設提供些許借鑑。
人間佛教的「菩薩道」修持進階及其社會融入探析——以太虛、法舫、星雲三位大師為中心的考察
太虛大師宣導的人間佛教秉承了大乘佛教的菩薩道精神,立足於「菩薩道」之四攝、六度、四無量心的慈悲利他社會服務精神,彰顯出大乘佛教的人間性品格與現實主義品格,以及佛教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慈悲、戒行與般若智慧。太虛提出人間佛教的菩薩道修持,應以修持「人菩薩」為基礎,「人菩薩」思想為人間佛教的修學奠定了基礎的指導思想與方法,同時「人菩薩」與「菩薩學處」也是太虛構建起整個人間佛教與社會關係框架的重要基礎。太虛的弟子法舫曾在「三自皈依」、「五戒行為規範」的基礎上提出了建立人間佛教的「七個程序」,作為引導在家居士與出家眾的人間佛教修持與社會行為規範。佛光山星雲大師為適應當代人的心智,因時因地提出了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三學,用簡潔的語言來開示人間佛教菩薩道的社會服務精神—即「三好」、「四給」、「五和」。其中,「三好」 高度概括了「身、口、意」的佛教修持總則,引導信眾從日常行為與社會規範入手,「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讓真善美在現實社會裡生根。「四給」則是充分把握了「六度」之「布施」與「慈悲喜捨」的奉獻精神,「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將菩薩道精神切實地實踐於日常生活之中。而「三好」、「四給」的實踐理想,就是要實現「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五和」之人間淨土。
星雲大師佛教文藝創作觀三題
星雲大師主張以文教弘揚人間佛教思想,他創作的大量文學作品,流傳海內外,受眾面廣,影響力大。這些作品是星雲大師創作活動的成果,也是他思想的重要載體。對星雲大師的文學創作觀進行研究,有助於我們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及佛教文學的發展有更好的了解。我們嘗試從中國古代文論選取三對範疇,從它們入手,對星雲大師文學創作的一些基本觀念進行探討。情和志討論文章的發生是出於抒發個人情感還是關懷社會家國的問題,星雲大師主張情志交融,二者有相互溝通的地方,可以互相促進。言和意涉及語言本身和所表達的意思的關係,星雲大師看重語言的表達能力,但也認為語言有局限性,有一些比較高深的內容是語言不能表達出來的。文和質探討文章的形式和內容的關係,星雲大師對「質」的重要性更為強調,但也注意到文章形式、修辭這些文學性的一面,認為文章的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
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星雲大師與中國佛教國際化
肇始於近代的中國佛教國際化歷程中,星雲大師對佛教在西方世界傳播貢獻卓著。本文總結了星雲大師佛教國際化歷程及成就,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即:一、創建國際性的佛教組織;二、在西方國家建立弘法道場;三、創辦現代化的教育機構;四、培養國際性的弘法人才;五、佛教經典的整理和翻譯;六、宗教對話及文化交流。星雲大師宣導的「人間佛教」理念是貫穿於其佛教國際化實踐的內在核心主線。本文探討星雲大師為代表的佛教國際化的意義。
唯識三十頌之研究
世親所造的《唯識三十頌》自古即有多人闡述,其中對後代的唯識學影響最大者,莫過於安慧與護法. 護法學說承玄奘發揚興於中國,安慧學說則盛於西藏; 而安慧的見解似乎更接近世親原意。護法認為世親造頌動機在答覆外難問題; 主張種子新舊合成說與心四分說:認為識的「轉變」起於同一剎那,根據《解深密經》解釋阿賴耶識之所緣. 安慧則認為造頌動機在發自內心的菩薩本願,為欲一切眾生解脫而得一切智; 主張心一分說:認為識的「轉變」是繼續於前後剎那; 主根據是《瑜伽論》。若是比較藏傳安慧的《唯識三十頌釋》,和漢傳護法的《成唯識論》和真諦的《轉識論》. 可以發覺:若以護法的唯識學為唯一. 恐會忽略很多問題。
論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義——詮釋三皈、五戒及生權的內容
一、皈依三寶是民主的精神。 二、受持五戒是自由的意義。 三、眾生生權是平等的主張。 現代是一個倡導民主、自由、平等的時代。實在說,佛教的皈依三寶,就是皈依人人和佛陀共有的佛性,這就是民主的精神;受持五戒,就是對人尊重,不任意侵犯,這就是自由 的意義;眾生生權的提倡,是因為諸佛與眾生一如,一切眾生都能成佛,這就是平等的主張。
人間佛教對社會福利的貢獻(三之三)——綜觀星雲大師在解行上的詮釋
佛世時佛法能夠廣為弘揚,與佛滅後佛法仍能廣泛流行,大部分要歸功於佛陀採用的系統性方法。系統性方法是管理學和作業研究所用的現代術語。它的主要概念是把每一個系統──大至整個宇宙,小至人類最微細的活動──都視為由許多互相緣起、互動的分子所組成。即使再微小的活動,在「1.瞭解各組成分子的彼此關係,及2.審慎評估其中每一組成分子的改變,對其他組成分子造成的影響」之前,我們無法作很好的規畫、組織、執行、和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