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通達如來真實要義
讀罷《星雲講經1》的〈在人間歡喜修行〉,掩卷沉思,頓覺獲益良多。 星雲大師本著佛陀四十五年說法的「緣起正理」的精神實質,將《維摩詰所說經》之「人間淨土、不二法門」等精神要義彰顯得淋漓盡致。所以大師為與眾生方便,故主要從八講內容對整部經典之精髓進行精闢的梳理和論證。
隨順根機《法華經》善巧方便接引有道
善巧方便觀,由佛光山中區總住持覺居法師主持,邀請佛光山都監院頭單書記、佛光山義工會會長慧屏法師,以及東南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董群教授,共同探討《法華經》的思想特色和善巧方便對佛教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在修行和弘法上的啟發與實踐。 董群教授對佛學、宗教倫理、中國哲學等方面的研究,造詣甚高,並長期致力於人文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在中國傳統文化推廣上著力尤深,佛光文化出版,由他釋譯的《法華經》,更是深受歡迎。對於《法華經》的善巧方便觀,董群教授從三個層面來展開,分別是《法華經》經題要義的解說、思想的內容歸納、以及善巧方便的詮釋。 董群教授認為「諸法實相」是《法華經》根本內容之一,而「開、示、悟、入」佛.....
華嚴宗的修行實踐與其教義思想的關係
自古以來,何為華嚴宗的修行實踐法門一直是一個含混的問題。華嚴宗人對此往往語焉不詳,宗外人士則多持有批評乃至貶損的態度。遠有天台宗批評華嚴宗有教無觀,徒有一番高蹈的理論卻缺少切實可行的實踐方法;近有佛學大家呂澂先生批評華嚴宗止步於構造理論的「精緻圖式」。
星雲大師的環保思想與菩薩精神
本文通過查閱星雲大師的諸多著作,採用文本分析法,梳理了星雲大師的環保思想,得出結論:星雲大師的保思想體現四大菩薩悲、智、願、行的精神,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星雲大師重視環保體現了「悲」的精神,因為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最終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傷亡與損失。當然星雲大師對有情眾生、乃至無情物都有一顆慈悲心,所以提倡護生、惜福,保護動植物,保護環境,以及珍惜資源;星雲大師對環保的大力提倡,源自其佛學之「智」,大師「緣起」論證人與宇宙、自然是「同體共生」的關係,宇宙中的森羅萬象都是從「我」的生命中自然流出,所以我們要尊重自然,此外,大師也深具世俗智慧,指出在環保問題上要使用科學的方法;星雲大師踐行環保是為了實現建設人間淨土之「願」,阿彌陀淨土以及其他一切淨土世界都澈底推行環境保的最佳典範,因此要建設人間淨土也必須解決環境汙染問題;星雲大師帶領著佛光山僧信二眾努力實踐環保之「行」,如回收垃圾循環再利用,回收資源一起辦大學、建寺院等,佛光山本身就是一個環境保護的絕佳例子。星雲大師還時時教導大眾如何環保,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辦法和舉措,讓我們能在生活的細微處進行人間佛教的修行。
感恩是正信力量 閱讀藏修行密碼
修持建設社會,戒律構成公德 —星雲大師的社會修持理論
星雲大師回歸佛陀本懷,重新梳理並且整合了佛陀的超越智慧,運用現代化語言詮釋佛教經典,反思現實社會,提出「發心與發展」以及「自覺與行佛」,作為人間佛教實踐與修行的法門,其核心就是人間佛教的社會修持理論,強調指出「制度就是戒律」,強調戒律之前人人平等,就如社會上「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道理,應當成為人間佛教社會建設的基本路徑。
《金剛經講話》的修持論及其詮釋特點
《金剛經》中,發心、修行、降伏其心皆與修持有關。《金剛經講話》說發心,側重於發慈悲心與平等心;說修行,重在無所得與無妄想分別,對治妄想正是降伏妄心。結合《金剛經》的詮釋傳統來分析《金剛經講話》對無相修行的解說,可以顯示出《金剛經講話》有著對不同詮釋傳統的相容並蓄,並轉而開出修行生活面向的詮釋特點。
修行在疫病蔓延時
服務即修行
星雲大師是我修行的引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