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第二屆「維摩經與東亞文化」國際研討會 開拓多元視野
春秋佳日過,最難風雨故人來」來表達謝忱。 他也提及西方大學的淵源是修道院,中國書院的前身是禪院,顯示大學本來具有濃厚的「書院」本色。今後要打造佛教學院,成為佛光大學書院精神實踐的模範。 主辦單位以《貧僧有話要說》、《貧僧說話的回響》、《星雲智慧》及《佛光山2015我們的報告》等與學者結緣。研討會除了在佛光大學展開2天密集的議程,更特邀日本梵漢對譯研究專家辛嶋靜志主題演講「誰創造了大乘經典」,並對佛教學院全院師生專題講演「觀世音與觀自在」。辛嶋靜志稱讚中心在建構及發展漢傳佛教研究方向的高瞻,「透過研究漢語佛典,能夠讓我們了解從2世紀到11世紀大乘佛教的變遷」,並盼日後能夠常跟佛光大學交流,「一起.....
第二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研討會 兩岸激盪智慧火花
宗教又是傳統文化,所以有責任把佛教、特別是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做更深廣的推廣。 宜興市副市長吳青峰談到,佛教在宜興的淵源與歷史發展,有唐朝天台宗九世祖湛然、清初玉琳國師、當代中國佛教大師星雲大師等得道高僧,是著名的江南佛地。星雲大師所倡導的人間佛教,是中國漢傳佛教的偉大創新,藉由研討會,眾多知名學者專家碰撞思想和智慧,對弘揚人間佛教思想、昇華人間佛教理論、推動人間佛教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必將產生深遠影響。 佛光山宗委暨大覺寺都監妙士法師,以他10幾年來在中國發展的經驗,提出4點說明如何實踐人間佛教:一是以家庭為中心,二是以社會為主軸,三是以世界為發展,四以圓滿為目的。佛光山宗委暨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
第五章 《十大弟子傳》與星雲大師的僧團理念
具五善、去五惡——星雲大師的佛教女性思想
本文從理論層面分析了星雲大師的佛教女性思想,星雲大師在五方面展現其對佛教女性的看法:先天體質上為男剛女柔、社會結構上為男尊女卑、修行之道上為男淨女垢、成佛境界上為男女平等,而在佛教推展上則肯定女性的貢獻。 星雲大師立論的觀點強調女性獨具的柔美特質,呼籲女性應發揮溫柔、謙遜、忍耐、慈悲、智慧的美德,在行為上具五善、去五惡,為家庭、社會、佛教提供一份力量,為眾生創造更詳和圓滿的人間,而在1998年的國際三壇大戒,也充分顯現出星雲大師推展比丘尼戒的願心。 星雲大師的佛教女性思想,不論在傳統叢林制度的改革上、男女社會結構的調整上,乃至於對當代宗教態度的修正上,均展現了重大的時代意義,對台灣佛教叢林男女二部僧團的均衡與平權發展,樹立了良好的制度與典範。
《佛教瞑想論》第五講
隨著佛教在日本流播,瞑想體系是如何在扶桑被接受的呢?本章主要以此為對象作一考察。 首先,最早記載瞑想法門傳入日本的僧傳,是日本中世時期虎關師鍊(1278-1346)所著《元亨釋書》中的道昭(629-700)傳。據說道昭是最早把法相宗傳入日本的僧侶。據《元亨釋書》記載,道昭約在653 年前後,以遣唐使身分到中國留學,並師事玄奘(602-664),約660 年回到日本。
活躍在東北亞地區的新羅僧
「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的傳佈」國際研討會
到公共政策的探討,皆擁有自主空間。宗教組織透過社會服務、承擔公共責任,進行宗教傳播,不但能夠落實宗教自由,並協助政府擴展社會服務,形成社會團體與政府之間的合作關係。 「人間佛教」自民國伊始,歷經數代高僧大德與社會賢達,於海內外華人社會不懈地推動,業已成為兩岸四地,乃至東亞及東南亞華人社會佛教實踐的共識,「人間佛教」的向度就是佛教在現代世界必需有其社會性、公共性及時代性,誠如星雲大師所云:「佛滅後,佛教徒側重義理的研究,而忽略了佛教的社會性及時代性,於是主張解行並重的大乘佛教應運而生,挽救了佛教衰微的危機,因為大乘佛教的菩薩道思想,就在於人間佛教的實踐。」職是,此次國際研討會以「人間佛教在東亞與.....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圓桌論壇 探討佛教與人工智能
將進一步促進佛法的全球傳播,為佛教徒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 AI被視為當今社會的新常態(the new normal),而佛教在積極探索與運用科技及機械的同時,是否應該審慎思考AI的潛在影響?它會否取代僧團的角色?如何尋求佛教與科技的共贏,讓AI成為弘法的助力?這些議題引發熱烈的討論,其中「機器有朝一日能否像人類一樣擁有情感和意識?」引人深思。 機械學專家南亞卡拉教授斷然否定AI能具備識覺(Consciousness)的可能性,並指出AI僅僅是數據的集合體,或許能透過數據的綜合模擬出某種情感,但永遠無法達到人類所擁有的真正意識。嚴教授從佛教哲學的角度,運用「業」與「十二因緣」的緣起法進一步否定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