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首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於宜興大覺寺舉行
許的;人間佛教不是個人的,而是佛祖的,是大家的,希望大家對於未來的人間要有希望。5)四大皆有,空,才能建設有,不空就沒有,空即是有,有即是空,如茶杯有空間,可以倒水;房子有空間,才能建立講座。6)幸福信仰:佛教是脫苦、救苦的,是追求幸福安樂的宗教。 此外,與會學者並就人間佛教各個面向,請教星雲大師,如「持戒與契約的釐清」、「對大陸人間佛教有何評價和寄託」、「中國基督教未來有可能成為中國第一大宗教,佛教、道教應如何做來面對」等各種問題交流。 隨後由賴永海教授以「星雲大師與現當代人間佛教」進行第二場主題演說。賴教授強調,當代的佛教,不管是佛教界還是學術界,所具有的共識就是:1)人間佛教是現.....
人間佛教觀音信仰論壇 開放報名
第三場論壇報名連結 人間社記者 丹齡 報導 人間佛教觀音信仰論壇 開放報名 「觀音,半個亞洲的信仰」。2022年起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與佛館、叢林學院共同舉辦「觀音信仰」論壇,三月份起從「經典、歷史、藝術」的視角,帶您走入人間佛教的觀音信仰。 3月12日推出首場「有法可依:觀音信仰的經典與法門」禮請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西北大學玄奘研究所李利安教授主講,並邀請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主持,暢談觀音菩薩信仰的經典依據與修持法門。 7月9日推出第二場.....
人間佛教學第四堂課 人間佛教視角的法華經解讀
院院長郭朝順主持。永本法師結合傳統各家學說與人間佛教的實踐理念,說明「人間佛教的『三好、四給、五和』,就是《法華經》菩薩道的現代實踐。」 《人間佛教視角的法華經解讀》一書分前、後兩篇。前篇對古今文獻、信仰與學術加以整合;後篇以本迹二門六段方式介紹諸品。從思想上的整體性,掌握法華經思想研究的脈絡。 永本法師說明人間佛教以「戒定慧」為本體,以「緣起中道」為思想核心,重視行佛的實踐,尊重生命,關懷社會。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彰顯佛教「以人為本」的本質。星雲大師對人間佛的定義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是「入世重於出世;大眾重於個人;度生重於度死;生活重於生死」。人間佛教在生活中要「佛法生活化,生.....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新書發布座談會 人間佛教傳燈萬方
並為未來人間佛教的拓展與佛教的現代化轉型奠定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本場次座談不僅展現《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作為理論與實踐交會之結晶,更彰顯人間佛教精神的深遠影響,讓思想成為接引未來的明燈,照耀信仰、照亮世界。 ───*───*─── 分論壇2A場次由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李玉珍主持,發表人有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學術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暨中央大學人文藝術中心主任李瑞騰、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教授張文良、蘇州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韓煥忠。 陳劍鍠教授發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的多維度解讀與學術關聯〉,分述理論體系之建構、實踐事業之開展、融合創.....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 弘揚佛教十大貢獻照耀人間
教傳燈錄》的歷程,本書歸納出「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的十大貢獻」,包括:系統性的建構人間佛教的理論體系、深廣人間佛教的建設事業、推動現代人間佛教僧團、確定信眾在人間佛教中的地位與作用、整合佛教文化知識與信仰、實現佛教現代化的轉型、拓展佛教國際化、推動兩岸佛教交流與和平、為台灣佛教現代化的發展探索出路及方向、指導現代人生活的修行方法等。 他分享,這是人間佛教發展的面向,也是大師的成就,他推崇「星雲大師是現代人間佛教的一座燈塔」,他的貢獻不僅限於台灣,更及於全球也關乎世界佛教的未來。 陳其邁感受星雲大師一生弘揚人間佛教,大師的智慧與慈心悲願,讓法水長流五大洲。高雄市有幸成為大師弘法的福地。他特別感謝.....
佛教信仰的基本體系及其人間性支撐—兼論星雲大師佛教信仰的基本特徵
佛教是一種文化,其內核是一種信仰。作為文化,佛教有其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方面的豐富內容。作為一種信仰,而且不是一般的哲學信仰、政治信仰或科學信仰,而是一種宗教信仰,佛教有其獨特情感依託與精神訴求,形成一種具有神聖意義的信仰體系。
觀音與海洋——明代東南沿海的觀音信仰
觀音信仰傳入中土之後,歷經本土化及於各朝新舊文化元素重新建構中所形塑的觀音信仰內涵與形象變遷,至今已有不少研究涉及,詳細可參考拙著《觀音與海:明代東南沿海的觀音信仰》,茲不贅述。由於個人長時間關注明代佛教與社會文化交涉的世俗化議題,故對於觀音信仰如何與明代各時期的社會文化新舊元素之解構、重構等進行有機的文化融和,深感興趣。但本書並不著意對明代觀音信仰從事全面性探討,亦非個人能力所及。而是希望立足於東南沿海地區,較具體而翔實的觀察在長達兩三百年的明代歲月中,觀音信仰如何與東南沿海的文化,亦即如何藉助沿海的人事物與之互動交融而產生內涵與形象上的轉變,依此詮釋觀音與海洋的某種關係。箇中非常複雜而多元的演變過程之究明雖屬不易,但或許是理解觀音信仰在地化與信俗化的切入點之一。
佛光山佛教實踐的當代價值
佛教歷史悠久,典籍浩繁,派別眾多,歷史上也曾不斷地與不同地區的文化、不同民族的信仰交融融和,形成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佛教大觀園。於是,應機設教就成了佛教重要的具有圓融性質的方便法門。在這個過程中,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中,自然也存在著魚龍混雜的現象。苦修的海城大悲寺模式、喧囂的嵩山少林寺模式、盛大的無錫 山寺模式,當然還有台灣的中台寺模式、慈濟模式等等,太多的佛教盛況,正不斷地累積著佛教的社會形象與社會觀感。彷佛資訊時代海量資訊的碎片化處理一樣,資訊的接受者往往難以做出準確的判斷。幸運的是,星雲大師以及他所親手創辦的佛光山,數十年如一日,秉承人間佛教的理念,契理契機地開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佛教實踐活動。可以說,佛光山的佛教實踐,無論是文化教育事業的廣泛開展,還是管理模式與海外拓展的創新,就像是一座燈塔,詮釋著佛教的信仰屬性、文化屬性和生活屬性,為人們理解當代佛教、甚至宗教的本質,提供了一個鮮活的範例。
溯源與流變:佛光山系統十八羅漢的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
十八羅漢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產物,是中國羅漢信仰的重要形式,自唐代產生後迅速發展,影響遠超過「正統」的十六羅漢。歷史上關於十八羅漢多出來的兩位究竟是誰,一直沒有定論,由此出現不同的系統。佛光山系統的十八羅漢是中國羅漢信仰的最新發展與重大變革,尤其是將具名的女性羅漢吸納進來,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彰顯了星雲大師回歸佛陀本懷的弘法宗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