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僧事百講》英文版套書隆重推出 叢林常識邁向國際
講》英文版套書隆重推出 叢林常識邁向國際 《僧事百講》是一部近代中國佛教叢林制度的百科全書,由星雲大師親自講述。在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的領導下,特別推出英文版套書,向國際人士介紹傳統中國佛教叢林制度沿革、內涵與精神,有助國際人士認識與理解中國佛教的制度及其背後意義。 星雲大師將畢生叢林參學、弘法利生的智慧,在書中傾囊講授。全書有僧侶應學的儀禮、抱持的理念、在家居士應確立的學佛階次與正確觀念,並提出佛教未來發展的方向。英文版完整翻譯103講內容,保留原書問答的模式,讓讀者透過問題意識了解叢林百事。本套書有四大特色: 一、是僧侶用物的解釋 二、是佛門法事的說明 三、是親近佛門.....
《作為思想的近代佛教》第二講
根據前述內容進行分析的話,日本佛教在近代似乎已經完全轉型成洛佩茲或麥克馬漢所謂的「近代佛教」或「佛教現代主義」了。但事實上並非如此,還有另一個被稱作「葬式佛教」的形態從近代一直存續至今。這看似與佛教的近代化相對、屬於前近代的、傳統佛教的遺留,原本應該接受近代化洗禮,但卻拖了日本佛教的後腿,故而沒有被以往的日本學界正面看待。然而,只把它看作是日本近代化不充分而殘留下來的前近代遺物,這種看法是否恰當呢?
星雲大師與憨山大師「人道詩學情感觀」比較研究―兼論二師對「抒情言志」詩學傳統的繼承與超越及其時代意義
星雲大師與憨山大師均為深刻影響佛教發展的大德,並為後世留下大量文學作品。二師的文學主張與佛學理念有頗多相通相續之處,亦各有特點。他們均肯定人道情感對個體生命覺悟和佛門弘揚佛法的意義,憨山大師以「儒佛會通」立論,星雲大師則以「人間佛教」理念指出佛教重視有情、不棄人道的特點。二師「詩學情感觀」均繼承中國古代「抒情言志」的詩學傳統,而在如何協調「言志」與「抒情」關係的問題上,又顯示出對二者的超越。縱向來看,二師的詩學情感論有助於佛門弟子在創作中展露自家情感,並借由人道情感契入對澄明心性和大乘菩薩道的體悟,從而豐富佛教文學的創作形態和「抒情言志」詩學傳統的思想內涵;橫向來看,二師的文學思想有助於糾正文學的不良創作傾向、重建文學的社會價值。二師的文學理論與創作對中國文學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應當被學界所注意。
第二屆人間佛教座談會
佛光山寺 第二屆人間佛教座談會 主題: 我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解 對佛光山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建議 對人間佛教現狀的觀察及未來的思考 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的融和發展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第二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研討會 兩岸激盪智慧火花
教最具代表人物為星雲大師,得到廣泛的共識;加上社會環境的變化,已對佛教有正面、明確的認同,甚至包括政界、宗教管理部門,例如十八大,中國總書記習近平提出發揮宗教和信眾在社會上的積極作用。他強調佛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大的優勢,佛教既是宗教又是傳統文化,所以有責任把佛教、特別是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做更深廣的推廣。 宜興市副市長吳青峰談到,佛教在宜興的淵源與歷史發展,有唐朝天台宗九世祖湛然、清初玉琳國師、當代中國佛教大師星雲大師等得道高僧,是著名的江南佛地。星雲大師所倡導的人間佛教,是中國漢傳佛教的偉大創新,藉由研討會,眾多知名學者專家碰撞思想和智慧,對弘揚人間佛教思想、昇華.....
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的共存、互鑑、融和與發展
近代以來的人間佛教運動,是在對傳統佛教的改革創新中發展起來的,並一直與傳統佛教形態並存和互動,成為人間佛教運動不斷成長和發展的伴生資源和對照。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都可能是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並存的局面,兩者相互參照互鑑,都會以不同的形式適應時代需要而調整或改變著自己存在與發展的形態特徵。人間佛教因此將在未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要與傳統佛教共存於同一個時空和人文社會環境當中,不能不積極地面對這種局面,一方面,尊重傳統佛教,借鑑傳統佛教,護持傳統佛教,甚至推進傳統佛教的更新;另一方面,不斷超越傳統佛教,更新人間佛教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能力,使人間佛教更好地服務於現實社會人生。
「互聯網+」的網路弘法思惟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相關技術的快速發展,線上教育呈現出多型態的創新,不再局限於依賴線下學修的一個資源分享平台,因而改變著傳統佛教以法師開示為核心的固定模式,進入了由使用者自主學習、問答與互動、虛擬實境等新的模式,而產生了網路弘法的思惟。佛教洞悉緣起法,其因果脈絡如網際網路,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而今「互聯網+」於二○一五年三月正式成為中國國家戰略,因此筆者試以「互聯網+」與人間佛教發展,從學佛生活化、網路弘法新常態「普門大開」、人的價值,探討網路弘法的可能思路。
首屆「文明互鑑青年學者論壇」成功舉辦
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意義。 會議的閉幕階段,張文江教授、方旭東教授就會議內容做了精彩的學術總結。與會嘉賓共同期待「文明互鑑青年學者論壇」這個平臺能夠繼續發揮推動高品質回歸人本的人文研究,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作出更加積極的貢獻。 2023年11月25日至26日,首屆「文明互鑑青年學者論壇」在揚州市鑑真圖書館舉辦。本次論壇由中國哲學史學會指導,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聯合主辦,揚州大學哲學系、鑑真圖書館·揚州文化書院承辦,並得到了武漢大學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華東師範大學文明互鑑研究中心等合辦單位的大力支持。.....
具五善、去五惡——星雲大師的佛教女性思想
本文從理論層面分析了星雲大師的佛教女性思想,星雲大師在五方面展現其對佛教女性的看法:先天體質上為男剛女柔、社會結構上為男尊女卑、修行之道上為男淨女垢、成佛境界上為男女平等,而在佛教推展上則肯定女性的貢獻。 星雲大師立論的觀點強調女性獨具的柔美特質,呼籲女性應發揮溫柔、謙遜、忍耐、慈悲、智慧的美德,在行為上具五善、去五惡,為家庭、社會、佛教提供一份力量,為眾生創造更詳和圓滿的人間,而在1998年的國際三壇大戒,也充分顯現出星雲大師推展比丘尼戒的願心。 星雲大師的佛教女性思想,不論在傳統叢林制度的改革上、男女社會結構的調整上,乃至於對當代宗教態度的修正上,均展現了重大的時代意義,對台灣佛教叢林男女二部僧團的均衡與平權發展,樹立了良好的制度與典範。
見證半個亞洲的信仰 體證觀音的慈悲
終回歸佛陀本懷,離苦得樂,成為更好的自己。 觀音信仰扎根 本土化受歡迎 作為外來的神祇,觀音信仰如何讓大眾相信並追隨,本土化或中國化便成為很重要的課題。李世偉指出,佛教經典對知識分子較有影響力,但中國傳統社會有九成都是文盲,因此觀音信仰必須在不同的地域,發展出不同的傳播方式,也就是走入「民間化」,才能深入人心、遍及中國。 觀音在中國的「民間化」,有許多契入的視角,例如儀式中角色的融入、傳說故事的在地化、視覺形象的呈現、神明稱謂的變動,以及在觀音的靈驗故事、傳說、寶卷、善書、筆記小說等民間文學的推波助瀾下,社會上也出現諸多觀音救劫的善書,並進一步將儒家的道德結合起來,勸勉世人行善積德,這些都是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