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禪者之殤
應機之融和—析星雲大師人間淨土思想對傳統淨土思想資源的繼承與應用
星雲大師的人間淨土思想,是大師依時代之機、融合大量傳統淨土思想資源而安立的淨土思想與實踐。大師的人間淨土之意義包含兩個層次:一是個體的心淨及淨土行,二是群體心、人際關係、生態環境等的清淨。大師認為,如果家庭、或團體、或國家乃至全世界的每個成員,能夠以清淨心將佛法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那麼家庭和國家等的人際關係、自然環境等皆會因之變得和諧清淨。也就是說,人間淨土的兩個意義層次之間存在著關聯,後者是前者的擴充,同時後者又規範前者淨土行的範圍。大師人間淨土對傳統淨土思想資源的繼承與應用主要有如下四個方面:一是大師認同佛經和諸宗派主張的一切淨土思想及其價值。二是大師將大乘菩薩莊嚴淨土的思想應用到人類社會,主張我們應該將佛法應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行淨土行,進而將我們所居之土淨化為人間淨土。三是大師人間淨土的淨心法門和淨土行,是以禪宗禪行、淨土念佛為主導,並將佛法眾多修行法門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四是在人間淨土藍圖的建構上,大師以唯心淨土為實現淨土的起點,又以佛經中記載的佛菩薩攝受眾生的淨土,為人間淨土契理的佛理來源和接引現代價值進入人間佛教的參照。這也就是說,星雲大師人間淨土的內容結構、修行方法、淨土藍圖等等之中,皆融和有多種傳統淨土思想資源。
葛印卡禪師內觀禪與星雲大師人間生活禪之比較
葛印卡禪師內觀禪與星雲大師人間生活禪,都是現今全球最為著名的佛教禪修。此兩者,一方代表南傳禪修、一方代表漢傳禪法。雖然都因同出於佛教之源而有許多相似之處,但由於各自的文化底蘊、所處環境的不同,尤其創辦人法脈傳承的差異,使得兩者在實踐創新方面自然有別。如今兩者同獲全球社會各界一致好評,並且得到諸多宗教人士肯定與支援。關於他們「禪」的特色與價值,本文主要針對葛、星兩位大師的「禪」的文化傳承、思想理念、實踐創新三個層面,一一對應比較,從而找出二者之間的異同。
從《雲禪畫》之創作實踐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善巧方便
本文簡略述說在獨創《雲禪畫》的藝術形式,傳播星雲大師人間佛教過程中之所感所得,分別從禪之傳承、禪之意境、禪者的追求、畫家的藝術追求和表現手法等幾個方面,通過星雲大師的禪話與歷代禪宗大德的偈語想結合,達到禪與畫、意與境、文與質的相融相生;釐清禪、禪者、禪畫之間輔車相依的關係。 通過星雲大師禪話、歷代大德禪詩、雲禪畫,他們的內容、題材、形象和形式諸構成要素的有機融合,以更自由地表現在無意識幻覺中所體悟到的人生和生活真象―佛性。繪畫成了大慧宗杲所宣導的「看話禪」,「試造文字不傳之境界」。 我在本文中還通過《雲禪畫》之造像技法、出離法、取像符號等技法的研究探討,勾畫了這樣一個「淡」的世界。我以為,人生中的大起大落,表現在畫家畫筆之下,應該是和諧共生的。面山思定,臨水照心,其最要緊的,是使對立的東西在自己的淡定從容中成為一種和諧。希望通過本文對《雲禪畫》的解讀,亦能略至一二。
馬來西亞佛光山推廣人間佛教之觀察
一九八九年星雲大師為馬來西亞佛光山啟建東禪寺進行動土禮,標示人間佛教將正式在馬來西亞落地生根及傳揚。在這次歷史性的重要日子裡,星雲大師演講時強調佛教必須:突出它的平凡性,並跟人們的生活打成一片。他說:佛教其實是不離人間的,人間佛教既然是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弘揚佛法,也就必須從家庭及信眾本身出發佛教也不一定是非看破紅塵四大皆空不可的,它鼓勵家庭夫妻相親相愛,家長關心子女教育,告訴人們家庭和諧的道理及生活的意義,對現代人及其家庭而言,這尤為需要。
儒釋之間:朱熹與禪散論
六波羅蜜自他兩利之評析
一、論布施波羅蜜的「自他受益」 二、論持戒波羅蜜的「縛脫關係」 三、論忍辱波羅蜜的「利衰之間」 四、論精進波羅蜜的「苦樂多少」 五、論禪定波羅蜜的「動靜一如」 六、論般若波羅蜜的「內外圓成」
「大乘起信論」研究百年之路
當代中國佛學研究的開創者是楊仁山居士,被人們稱為「近代中國佛教復興之父」。楊仁山是在比較儒、釋、道各家學說後,多次閱讀《大乘起信論》,才「始知佛法之深妙,統攝諸教而無疑也」。他自述:「鄙人初學佛法,私淑蓮池、憨山,推而上之,宗賢首、清涼,再溯其源,則宗馬鳴、龍樹。此二菩薩,釋迦遺教中之大導師也。西天東土,教律禪淨,莫不宗之。遵其軌則,教授學徒,決不誤人。」所以他要「建立馬鳴宗,以《大乘起信論》為本,依《大宗地玄文本論》中五位判教,總括釋迦如來大法,無欠無餘,誠救補偏之要道也」。楊仁山認為佛教理論中的常住不變的是「真如」,它緣起萬法,但「本性清淨」。「真如」是佛性,是原本就有的一種心性,因此他持「真如緣起」說。遺憾的是,楊仁山居士的願望並沒有由他的弟子們完成,反而走上另一個方向。 《大乘起信論》的研究在二十世紀佛學中據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正是有了對它的爭論,掀起了當代中國佛學研究的首次高潮,並且一直影響了後來的佛學研究。本文即對百年來的這方面研究作一些粗淺的介紹與綜述,不足之處,歡迎方家補足。
德國之禪學研究
星雲大師《佛法真義》的破立之道
星雲大師在〈佛法真義.自序〉的結語中,提及本套書創作的背景及目的,他說:「在中國佛教裡,只有歷代的禪師們還有一些正見、還有一些佛法,其他像三論宗真正佛法的『緣起中道』,反而少人去研究、宣說了。所謂『正道不昌,邪教橫行』,所以,不得不用這一本小書,來提供大家作一點另類的思考。或者有些說得不完全,只有慚愧、懺悔,唯願契合佛心,希望大家對佛法的真義要重新估定價值,也請有心人與諸方大德諒解我的苦心,給予多多指教。是為序。」此段話道出了本書乃是大師面對當代佛教所遇邪教橫行問題的一種回應,而「邪教」在此應指違反佛法緣起中道者,而邪教之所以橫行乃緣於正道不昌,如果正道得以昌盛,則不只是邪教無容身之所,重要的是十方眾生才有正覺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