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教的入世動力問題——評程恭讓教授新著對大乘佛教善巧方便思想譜系的建構
程恭讓教授的新著《佛典漢譯、理解與詮釋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為中心》(以下簡稱《佛典漢譯、理解與詮釋研究》)於2017年12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全書共93萬字,分上下兩卷。上卷以約50萬字的篇幅扣緊本書副標題「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建構了「最高(最後)的波羅蜜多」—善巧方便的譜系,並論證了善巧方便與般若智慧不即不離、不一不二、平衡開發、辯證彰顯的關係,重建了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人之父母一般之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並重的大乘佛教智慧學,為未來重新闡釋大乘佛教的內在本質、理解大乘教化的內在統一性,以及理解人間佛教的現代轉型奠定了佛學智慧基礎。
神聖與世俗的相輔相成——人間佛教的幾個理論問題
本文認為:佛教的入世轉向,神聖和世俗的相輔相成,造就了當代人間佛教的興起。本文據此對人間佛教的以下幾個重要理論問題,即:(一)一闡提人皆有佛性;(二)平常心是道;(三)禪與生活;(四)內聖外王;(五)心與境,提出了自己較為系統的理論詮釋。
《勝鬘經‧ 十受章》注疏的敦煌本和傳世本比較研究—兼論星雲大師《勝鬘經十大受》的實踐性闡釋
《勝鬘經》已在敦煌遺書中找到寫本,同時吐魯番文書中也發現有兩件殘片,但該經的註疏,尤其是第二章節〈十受章〉的註疏尚未進行充分的研究。本文擬對該章的敦煌文本進行探討,同時觀察其與傳世註疏中的文獻脈絡,最後結合當下佛教的人間思想潮流,嘗試論述星雲大師所著《勝鬘經十大受》和〈十受章〉敦煌註疏本、傳世本的思想淵源,探究該書寫在人間佛教思潮下的實踐性意義。
源起佛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入世修行品質
釋迦的佛教是宗教和哲學的混合體,因為教義複雜繁瑣,造成傳承者對其產生了分歧性解讀。有些分歧使得釋迦去世後誕生的一些教派偏離了釋迦的本義,他們遠離社會生活,只傾心於出世的修行環境,執於自利自證的自我修行。釋迦用自己成佛而入世、開示眾生、幫助眾生得智慧成佛果的事蹟,表明了釋迦慈悲為本、入世修行的情懷。這種情懷和釋迦佛教的教義是統一的,緣起論、四聖諦論中釋迦示人以苦成之理和滅苦之道,提示人們既注重自我修行,也注重入世修行。星雲大師通過對佛教史的思考與釐定,直接佛陀思想,直指佛陀本懷,積極倡導人間佛教,發揚釋迦以救助眾生為最高追求的慈悲利他精神,把佛陀入世修行的思想外化到人間生活的各個環節和角落。
十至十四世紀《法華經》扉畫的演變
大約唐朝玄宗(712-756 在位)初年,西京(今陝西長安)龍興寺有位楚金禪師,於靜夜持頌《法華經》,當頌到第11 品〈見寶塔品〉的時候,身心彷彿進入禪定的狀態,忽然見到多寶塔現在眼前,釋迦牟尼的分身佛遍布天空。楚金禪師感動地淚如雨下,於是開始布衣一食,足不出戶,六年後誓建多寶塔。據說楚金的誠心感動了佛,因此「感通帝夢」,唐玄宗便派宦官前來捐錢幫助建塔,並頒賜匾額。建塔完成時,楚金禪師遂與同修大德49 人,相約每年春秋兩季,舉行「法華三昧」的懺儀,唐玄宗並降旨成為固定法事。楚金禪師還奉旨抄寫《法華經》一千部,其中金字36 部,用以鎮塔,又再書寫一千部,散施給大眾
「人間佛教」之語源問題與現代詮釋——並以星雲大師《佛光教科書》為視角
「人間佛教」這一理念,由太虛大師及其後學揭出於二十世紀初期,在二十世紀後半葉的海峽兩岸蓬勃發展,正如星雲大師所言「二十一世紀為人間佛教發揚時期」(《佛光教科書五.宗派概論》),大師的這一論斷,顯然是可以預期的未來前景。也正如《佛光教科書》中的精闢總結:「佛教的戒律講究修身利人,所謂『人成即佛成』,戒律從外相的修持清淨,到內心的不動念,層次有所不同。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小小戒已不適用於各國不同的民情及現代時空。」
從佛教中國化過程看「人間佛教」的歷史定位
由釋迦牟尼佛所創立的佛教,既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哲學。佛教作為一種宗教,有它獨特的信仰體系、組織結構以及把信仰體現出來的實踐方式,包括禮拜儀式,但相對於其他宗教而言,佛教又有它顯著的特殊性。
中國式信仰的出路何在?
信仰到底是什麼?這個概念不解釋,大家會有很多誤解。我們這裡所說的中國式信仰,準確的講是中國漢族地區傳統宗教信仰,第一,它是漢族地區的;第二,它是傳統的;第三,它是宗教的,這三個必須同時具備。在這個意義上說,今天中國漢族地區傳統的宗教信仰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很重要的就是信仰缺失,此外還有一些問題,比如信仰混亂、信仰淡漠、信仰模糊等。
中國文化復興 佛教當擔大任
中國文化復興 佛教當擔大任  Selections on the Revival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Great Responsibility Shouldered by Buddhis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