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源起佛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入世修行品質
釋迦的佛教是宗教和哲學的混合體,因為教義複雜繁瑣,造成傳承者對其產生了分歧性解讀。有些分歧使得釋迦去世後誕生的一些教派偏離了釋迦的本義,他們遠離社會生活,只傾心於出世的修行環境,執於自利自證的自我修行。釋迦用自己成佛而入世、開示眾生、幫助眾生得智慧成佛果的事蹟,表明了釋迦慈悲為本、入世修行的情懷。這種情懷和釋迦佛教的教義是統一的,緣起論、四聖諦論中釋迦示人以苦成之理和滅苦之道,提示人們既注重自我修行,也注重入世修行。星雲大師通過對佛教史的思考與釐定,直接佛陀思想,直指佛陀本懷,積極倡導人間佛教,發揚釋迦以救助眾生為最高追求的慈悲利他精神,把佛陀入世修行的思想外化到人間生活的各個環節和角落。
十至十四世紀《法華經》扉畫的演變
大約唐朝玄宗(712-756 在位)初年,西京(今陝西長安)龍興寺有位楚金禪師,於靜夜持頌《法華經》,當頌到第11 品〈見寶塔品〉的時候,身心彷彿進入禪定的狀態,忽然見到多寶塔現在眼前,釋迦牟尼的分身佛遍布天空。楚金禪師感動地淚如雨下,於是開始布衣一食,足不出戶,六年後誓建多寶塔。據說楚金的誠心感動了佛,因此「感通帝夢」,唐玄宗便派宦官前來捐錢幫助建塔,並頒賜匾額。建塔完成時,楚金禪師遂與同修大德49 人,相約每年春秋兩季,舉行「法華三昧」的懺儀,唐玄宗並降旨成為固定法事。楚金禪師還奉旨抄寫《法華經》一千部,其中金字36 部,用以鎮塔,又再書寫一千部,散施給大眾
「人間佛教」之語源問題與現代詮釋——並以星雲大師《佛光教科書》為視角
「人間佛教」這一理念,由太虛大師及其後學揭出於二十世紀初期,在二十世紀後半葉的海峽兩岸蓬勃發展,正如星雲大師所言「二十一世紀為人間佛教發揚時期」(《佛光教科書五.宗派概論》),大師的這一論斷,顯然是可以預期的未來前景。也正如《佛光教科書》中的精闢總結:「佛教的戒律講究修身利人,所謂『人成即佛成』,戒律從外相的修持清淨,到內心的不動念,層次有所不同。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小小戒已不適用於各國不同的民情及現代時空。」
從佛教中國化過程看「人間佛教」的歷史定位
由釋迦牟尼佛所創立的佛教,既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哲學。佛教作為一種宗教,有它獨特的信仰體系、組織結構以及把信仰體現出來的實踐方式,包括禮拜儀式,但相對於其他宗教而言,佛教又有它顯著的特殊性。
中國式信仰的出路何在?
信仰到底是什麼?這個概念不解釋,大家會有很多誤解。我們這裡所說的中國式信仰,準確的講是中國漢族地區傳統宗教信仰,第一,它是漢族地區的;第二,它是傳統的;第三,它是宗教的,這三個必須同時具備。在這個意義上說,今天中國漢族地區傳統的宗教信仰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很重要的就是信仰缺失,此外還有一些問題,比如信仰混亂、信仰淡漠、信仰模糊等。
中國文化復興 佛教當擔大任
中國文化復興 佛教當擔大任  Selections on the Revival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Great Responsibility Shouldered by Buddhism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及其特徵:以《人間佛教的戒定慧》為中心的考察
戒定慧三學是佛教的根本教義,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一書通過重釋三學的核心,糾正了人們對傳統佛教所闡釋之三學的誤解,並對佛教的人間性作出本義和效用上的解釋。本文通過人間佛教歷史源流的梳理,展現星雲大師此書的背景和意義,分論傳統佛教和人間佛教三學的特點並進行對比,得出根據三學進行的人間佛教變革的價值。最後通過宗教社會學的角度,對超越佛教本來的(哲學)人間意義之外的佛教人間性(社會學)進行討論,以體現人間佛教的完整性。
詮釋傳統視域中的《金剛經講話》
在星雲大師七O至九O年代初的一系列以講座為主要形式的《金剛經》詮釋中,《金剛經》的宗旨被概括為「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此一宗旨的核心即在於「無相」。然而,這十六字宗旨卻不見於1997年出版《金剛經講話》中。《金剛經講話》中,「平等」成了新的詮釋中心。十六字宗旨與平等之間,不是否定和替換而是深化和補充的關係。 星雲大師所把握的《金剛經》宗旨—無相,在歷代註疏中關涉的經文範圍有著廣義、狹義兩種傳統。《金剛經講話》一方面以無相為宗,其無相涵摄著無我度生、無相布施、無得修證等主題;一方面重視破除種種妄想,從而將《金剛經》無相思想的廣義、狹義兩種詮釋傳統相容並蓄地統一在其詮釋之中,並表現出對佛典詮釋通俗化與生活化的自覺。
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的闡釋研究 —以《星雲大師演講集》為中心
星雲大師的經典疏釋為人間佛教的弘揚提供經典依據,奠定理論基礎。其現身說法,演講匯集是大師弘法的具體展現。《星雲大師演講集》大師弘法的歴程,更是對人間佛教理念闡釋的鲜明見證。本研究立足於大師在演講中體現出對人間佛教理念的闡釋向度、闡釋思惟、闡釋特點,探析大師的宗教實踐智慧。筆者認為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的闡釋具有三個向度,大師的闡釋理順了佛性與人性、佛法與辦法、佛道與人道的關係;在闡釋過程中,大師呈現出積極正向的闡釋品格、敘事說理的闡釋手法和平易通俗的闡釋語言,讓人感受到大師深入淺出、娓娓道來的演講與行文風格其學貫中西、旁徵博引的學者風範。大師運用佛教義理闡釋智慧,連接起佛教與社會、個體與他者關係,實現佛教信仰與社會信仰的相互整合與相互建構。大師回歸佛陀本懷,溯源正本,順應時代發展,開啟了人間佛教的新扉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