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性格的詮釋及建立人間淨土之思想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與諸家大德有鮮明差異,因此,本文的問題意識在於深思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以及他推動「人間淨土」的理念二者之間的密切關係。從對星雲大師關於「人間佛教」應有的性格的思想及佛光山具有的「人間性格」的考察為引介,接續探討星雲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之內涵,及建立「人間淨土」之要旨,作者分別給予細緻的爬梳說明,最後比較「佛光淨土」與「人間淨土」之內涵及其異同。
星雲人間佛教對老人關懷之探討——以宜蘭仁愛之家日托班為例
台灣在1993年時老年人口比例即達7%,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並逐年遞增,迄2011年已占總人口比率10.74%,這同時又受到低出生率少子化的影響,以及台灣民眾受縛于儒家傳統孝養思想,無法像歐美西方家庭接受在養老院終老的觀念,因此,更突顯台灣老年照護的急迫需求。早期相關學術研究,主要針對政府老齡長期照護的政策研究,近幾年才出現老年日間照顧的探討。 老年人口預估已達12.5%超出全國平均比例的宜蘭地區,歷年來分別有天主教、基督教和佛教團體試辦過老人日間照顧,卻少有成功者,迄今卻未見任何有關這些宗教團體老年日間照顧的學術研究,故值得本論文以其中唯一成功由星雲人間佛教所辦的宜蘭仁愛之家日托班,在未蒙政府任何補助情況下,十多年來仍能成功經營的實例做深入探討,以瞭解星雲人間佛教透過日間照顧給予老人何種關懷?成效如何?以及在未來永續經營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困難?並藉以瞭解宗教信仰是否會影響老人參與日間照顧的決定因素。 本研究方法主要為質性研究之文獻觀察的比較與分析、實地的參與觀察以及透過仁愛之家工作人員、日托班學員與其家屬的深度訪談。希冀藉此論文呈現出基於星雲人間佛教對老人的關懷,所經營的老人日間照顧的成功模式,以做為未來有意辦理老人日間照顧者的參考。
是餘地還是立錐之地——基於對《包容的智慧》之解讀
包容關涉著包容者、包容物件以及兩者之間的關聯。通過對包容概念的釐定、包容成立條件的分析以及包容所產生的意義的梳理,可以看出包容是在共生層面上所言的一種依存關係。基於此,可以說包容是對佛教因果法則的認同,也是對諸法平等以及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彰顯。
星雲模式之歷史性成就
宗教的核心在信仰,扭轉傳統宗教之頹勢,成功實現現代轉型的關鍵在 於重建信仰。是否真信仰?感知在心。近代中華佛教信仰重建大體有兩條 途徑,其一重在依經建立,即重建某一部或多部佛經的唯一信仰權威這是 唯識學者等人所走之路。其二重在內心的宗教體驗,並輔以經論驗證。這是 太虛力主的堅持中華佛教本之路。人間佛教的星雲模式真正打通了第二條 信仰重建之路,這是其劃時代的歷史性成就之一。傳統佛教雖應了中國宗 法社會,但並沒從根本上處理好宗教與社會的關係。大多數情形下不是依附 於社會上層,就是厭社會,與社會隔離。星雲模式的歷史性成就之二,就 是證明了這兩端都錯,探索出在現代社會處理好信眾與團之間的關係,佛 教與知識份子的關係,佛教徒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有效方式方法。本文主要就 此兩點作了深論證。
從星雲大師本土化理念看佛光全球弘法之 文化適應及成效——以荷蘭荷華寺為例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1967年於高雄開創佛光山,陸續於全球創建200餘道場,實踐「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理想。隨著佛教國際化的推動已在世界各地獲得肯定、認同,星雲大師於2001年,又提出「本土化」的主張。所謂「本土化」,就是要讓佛教依各地的文化思想、地理環境、風俗民情之不同,發展出各自的特色。在歐洲此數千年深受基督教影響與蘊育之區域,外來宗教之傳播實屬不易,希望藉荷華寺此個案之分析,來看佛教本土化如何落實。 此篇論文,作者以自身於2008年至2010年期間駐錫荷蘭佛光山荷華寺之經驗,透過荷華寺個案研究及歸納,從「星雲大師本土化理念看佛光全球弘法之文化適應及成效」。探討及瞭解荷華寺發展出具當地特色本土化「荷蘭佛教」之成果及期間所遭遇之困難。 希望荷華寺結合當地之有利條件,在荷蘭弘揚人間佛教之成功經驗,可提供其他歐洲國家弘法度生之借鏡,未來能在佛教本土化之前提下,將人間佛教之種子播灑處處並開花結果。
人間佛教之平面弘法傳播 ──《人間福報》弘法服務為例
人間福報創辦之初,正逢台灣經濟景氣走下滑,政黨意識形態鬥爭加遽,財團併購媒體的轉折期。星雲大師力挽狂瀾,除了以文載道,倡議人間佛教理念精神;並將三好、四 給、五和之理論與實踐推廣到社會各界;同時推動媒體環保日,設立真善美新聞傳播獎鼓勵優秀媒體從業人員。人間福報創社十五周年,與時俱進,將重要政策、經濟、民生等時事新聞置於頭版,以焦點取代創刊以來的﹁奇人妙事﹂。讀者在悲喜交摻的人間新聞中,讀做一個人,讀明一點理,讀悟一些緣,讀懂一顆心。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說:看人間福報,如同閱讀一部現代大藏經。本文以人間福報創辦、發展及其影響為例,進一步闡揚人間佛教在當今社會多元的媒體弘法面貌與趨勢。
星雲大師之人間佛教修行觀實踐與推進
當代人間佛教從其誕生起,就把修行置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太虛大師在發表其著名講演〈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的同時,提出了系統的人間佛教修行觀雛形;其本人證悟深入,所推行的共修雖失敗,但對後人廣有啟發。星雲大師躬行實踐人間佛教修行觀,不但自身修證精進,其推行的共修也取得了空前成功;星雲大師在數十年實踐中,更對人間佛教的修行觀的普及與深化有長足的推進。
「大乘起信論」研究百年之路
當代中國佛學研究的開創者是楊仁山居士,被人們稱為「近代中國佛教復興之父」。楊仁山是在比較儒、釋、道各家學說後,多次閱讀《大乘起信論》,才「始知佛法之深妙,統攝諸教而無疑也」。他自述:「鄙人初學佛法,私淑蓮池、憨山,推而上之,宗賢首、清涼,再溯其源,則宗馬鳴、龍樹。此二菩薩,釋迦遺教中之大導師也。西天東土,教律禪淨,莫不宗之。遵其軌則,教授學徒,決不誤人。」所以他要「建立馬鳴宗,以《大乘起信論》為本,依《大宗地玄文本論》中五位判教,總括釋迦如來大法,無欠無餘,誠救補偏之要道也」。楊仁山認為佛教理論中的常住不變的是「真如」,它緣起萬法,但「本性清淨」。「真如」是佛性,是原本就有的一種心性,因此他持「真如緣起」說。遺憾的是,楊仁山居士的願望並沒有由他的弟子們完成,反而走上另一個方向。 《大乘起信論》的研究在二十世紀佛學中據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正是有了對它的爭論,掀起了當代中國佛學研究的首次高潮,並且一直影響了後來的佛學研究。本文即對百年來的這方面研究作一些粗淺的介紹與綜述,不足之處,歡迎方家補足。
法藏大師及其華嚴教學之成立
本文為作者《華嚴思想史》一書的第十五章. 篇首概要性地陳述法藏大師的出身背景,譯經,講法的經過,門下弟子的情形,考證法藏與智儼,玄奘的關係,並對法藏著作的內容與年代作一討論。 其次,作者討論法藏的教學,認為法藏乃融合杜順大師的「法界觀門」,「五教止觀」; 智儼大師的「海印三昧」,《搜玄記》,並依《起信論》,《華嚴經》的體系,集大成了華嚴的觀法與教理組織. 文中作者逐品討論《華嚴經》各品中構成法藏思想基礎的教說,認為法藏不同於智儼以《攝論》的始終二教成立心識說,而是依《起信論》綜合阿賴耶識緣起與如來藏緣起,使之共為「法界緣起」的體系。 接下來作者以緣起論與成佛論來探討法藏的教判理論,尤著重在「五教」,「十宗」,「會融圓攝」等觀念,認為法藏的教說樹立了圓教法界緣起的基礎理論,統一大乘教學的空有系統,最終以「如來藏緣起說」為主體論的特色。 最後作者說明法藏華嚴教學的四個根本部分:「三性」,「因緣」,「十玄」,「六相」,並特別提出華嚴教學中「實踐門」的觀法,如何由「理事無礙」乃趨入「事事無礙」的實踐過程,及五教組織,如何顯示圓教體系乃成就「妄盡還源觀」。
星雲大師僧團制度建立之研究
1949 年初到臺灣的星雲大師在四處掛單的歲月中,觀察到社會大眾不只對佛教僧眾存有 清修自了、消極的形象概念之外,更發現臺灣寺院不強調制度的落實,佛教徒更不知道組織 的重要性,僧信二眾如同一盤散沙,無法達到弘法效益。為了建立正信的佛教觀念,駐錫在 宜蘭雷音寺弘法時,透過成立不同性質及不同年齡層的社團組織,將念佛會信眾以組織分層 負責帶領的方法,逐漸開展各種新穎的弘法方式,以不同面貌開啟了宜蘭地區學佛的風氣, 甚至影響了臺灣佛教的發展。然而這些革新運動以及弘揚人間佛教的理念,都是在尚未成立 僧團的情況下帶著青年及信徒所展開的弘法模式,可說星雲大師在宜蘭弘法的這段時期,已 開始逐漸勾勒佛光山僧團組織系統架構,更是落實人間佛教理念的奠基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