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三好校園實踐學校頒獎典禮
三好校園實踐學校頒獎典禮  Three Acts of Goodness School Award Ceremony
三好人家
三好人家 Three Acts of Goodness Family
第三屆東亞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高端教學典範
受益。 「今年論壇特別設置師長一對一的講評,讓我受益匪淺。」來自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的楊凡煙分享,因為家庭信仰而與佛教有緣;此次發表「佛教解脫道當中的關係療癒─以《雜阿含經》為依據」,關注佛教與社會倫理實踐的關係,希望從佛教找出解決現實問題的資源。 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從「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的因緣而開啟人間佛教相關研究的楊鳳芹,此次也發表了「從轉女成男看佛教修行上的『女身厭惡』與解脫上的『男女一如』」,對於能在論壇上接受一位深研佛教性別議題的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的指導,感到非常興奮。 第三屆「東亞佛教青年學者論壇」除了論壇之外,也於會後安排會後旅遊,帶領與會嘉賓拜訪佛光山台北道場、台中惠中寺、高.....
第三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研討會 兩岸學者齊聚祖庭分享碩果
雲攝 人間社記者 妙月、應嬌 宜興報導 第三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研討會 兩岸學者齊聚祖庭分享碩果 由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主辦、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和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協辦的「第三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3月21、22日在大覺寺多寶白塔舉行。 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院長賴永海、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都監妙士法師、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妙凡法師、以及來自大陸、臺灣、美國、日本、馬來西亞、越南、波蘭等地區和國家共計75位專家學者出席。 此次發表論文70多篇,較往年增加許多,以學術方式討論星雲大師及其人間佛教的相關議題,推進、拓展了人間佛教研究的深度與領域。此次也邀請兩岸10多位法師共同參與.....
《中英人間佛教詞彙選》第三刷出版 促進國際弘法
萬本,2023年第三刷即將推出,期再掀人間佛教中英詞彙學習熱潮,進一步促進國際弘法。 《中英人間佛教詞彙選》編纂緣起,是為了統一龐大人間佛教辭藻的中英翻譯,並且能透過資源共享,有效地傳播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從1990年起,時任執行長覺門法師及已故的滿和法師,便積極彙編佛光山國際弘法數十餘年的常用辭彙。近年來,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首席英文翻譯、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結合其國際中心英譯團隊、佛光山叢林學院英文班師生及佛光山全球外語翻譯人才,將與日俱增的詞彙,結集成《中英人間佛教詞彙選》一書。 《中英人間佛教詞彙選》2018年問世時,許多讀者將它當作佛學英語教材;截至第三刷問世前,需.....
人間佛教學第三堂課 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研究
在地理、文化、語言上有優勢,但弘法經驗較為欠缺。安貝卡帶領民眾大規模集體皈依,40年間,佛教徒增加了 612萬人,但這是為了提高印度低種姓的地位而採取的政治社會運動。星雲大師回歸佛陀對人間的深切關懷,實踐佛教文化的現代轉型和全球傳播,以豐富的弘法經驗,推動契理契機的佛教,將人間佛教回傳印度,落實本土化,是漢傳佛教當代圓熟後的現象。 邱教授認為「本土化」是宗教得以傳播的必由之路。而重視教育和性別平等,是印度佛教團體的本土特色。因此人間佛教在印度的本土化,要從文教弘法,普及知識著手。在實際運作上,要能說印度本土語言,用以溝通及翻譯大師作品,傳播人間佛教思想,招收信徒。還要習慣當地炎熱氣候及遲到習性.....
現代泰國上座部僧團教育的兩次更革 附論:與台灣佛光山教育作對比
泰國佛教僧團在現代南傳上座部佛教當中,可以說,已經在由傳統到現代的轉型歷程中取得初步的成功。在此一初見成效的轉型中,僧團的宗教教育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本身既是轉型的其中一個關鍵環節,但同時也是推動僧團轉型的主要動力與手段之一,泰國上座部在僧侶教育上,採取傳統與現代雙軌並行的方式,既有僧團傳統的叢林教育,亦同時採納現代社會的大學觀念及制度。本文即以此為主題,討論現代泰國僧團教育的演變及其與社會的關係。並且在最後的附論環節與台灣佛光山教團的佛教教育作扼要的對比,有助彼此的理解,拉近南、北傳佛教之間的距離。
從星雲大師身上看到佛光山的管理風格
舉凡生活中的事事物物,只要牽涉到選擇、決定,就必然要涉及「管理」的工作。大要地說,「管理」有三個重要的部分:第一,選擇想要達到的目標,並且妥善運用環境因緣,訂定達成目標的程序、進度,稱之為計畫;第二,根據計畫所預定的內涵,運用資源、領導人力、掌握進度、隨時應變,以有效達成計畫的目標,稱之為執行;第三,將實際完成的結果對照計畫預定目標,分析檢討,稱之為考核。本文不在於敘述星雲大師對於「管理」的言論和主張,而是專注於觀察星雲大師對於「管理」的實踐與成就。
當代漢傳佛教中菩薩戒與毗奈耶的相容性——兩岸比較研究(上)
菩薩思想自中世紀以來就穩步發展,成為漢傳大乘佛教的主要特徵。承襲大乘佛教傳統的比丘和比丘尼在三壇大戒戒會中也會受持菩薩戒;換言之,兼受菩薩戒與比丘/比丘尼戒兩種律儀,是大乘佛教出家僧人的顯著特徵。這一情況延伸出值得探討的議題:在台灣和中國大陸當前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中國僧侶對於菩薩戒的認知、理念及其相關實踐為何?雖然這兩個地區根源於相同的漢傳佛教傳統,修行、實踐方式等仍有些許不同。再者,這項長期、跨兩岸的比較研究,也揭示佛教戒律與菩薩思想之間潛在的矛盾與衝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