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2025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訪問學人(員)申請辦法
師資,茲受理海內外各大學或獨立研究機構之研究型學者來本院進行專題研究,特訂定本辦法。 二、研究範圍 歡迎從不同主題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內涵,例如: 1、義理內涵與思想體系 2、建築理念與空間規劃 3、修持實踐與解脫道 4、文學理論與講演特色 5、早晚課誦與法會儀軌 6、人間佛教生活禪 7、生活行儀與人生儀禮 8、多元宗教信仰交流 9、生死學與生命觀 10、以音樂、藝術、蔬食、體育或科技等弘法方式 三、申請資格 (一)訪問學人:海內外大專院校之專(兼)任助理教授級以上,或專任講師職務二年以上,或研究機構之專任助理研究員(或等同職務)以上。 (二)訪問學員:海內外大專院校之在學博士.....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 二、生活須知 (一)遵守國家法律政策。 (二)禁止葷食、菸、酒。 (三)不得惡意批評及傷害佛教。 (四)不得隨意進出他人房間,若需討論請至公共空間。 (五)不得擅自侵占公物或占用公共空間。 (六)不得毀損公物設施或更動房間格局,否則須繳相當賠償。 (七)寮區以外,穿著得體。 (八)如得流感或傳染病,請告知,並做好自主管理。 (九)院方所在區域設有門禁,如本人親朋或客人來訪,須經通報許可,方能通行。 (十)逢佛光山大型活動或學術會議期間,須配合事宜將另行通知。 三、研究須知 (一)應向採訪對象說明採集資料之.....
教而言,顯得仍然有限而薄弱。尤其在率先完成現代化,經 濟、社會較為發達的歐美世界,佛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被人們視為 一種「新興宗教」。正因為如此,所以推動佛教國際化的弘法方 向,拓展佛教的國際存在空間,增加佛教信仰的人口,就是現代佛 教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緊迫任務。二十世紀以來,世界佛教各系 國際化發展的步驟明顯加快,如藏傳佛教的全球擴展,南傳佛教的 國際化進展,以創價學會等為代表的日本佛教的國際化,以一行禪 師、「越南佛子家庭」等為代表的越南佛教的國際化等等,都是其 中的顯例。 在漢系佛教中,星雲大師所領導的佛光系統的全球弘法,則可 謂是其中成就最為突出者。佛光系統在197.....
主題座談「拭目以待的挑戰與機遇:人間佛教如何面對AI時代的降臨」
發展提供“覺知框架”,避免演算法淪為異化人性的工具;二是修行方式的現實增強,即借助AI擴大“利他半徑”,如虛擬宇宙中的全球共修,但要堅持“自覺觀照”的修行核心;三是居身道場的意義重建。人間佛教通過物理空間、儀式實踐(如早晚課、齋堂用膳)及社會互動,構建“身心合一”的體驗場域,消解技術時代的身心二元對立。因此,王教授認為AI時代的終極追問在於“智慧與意義何者為人之本”。她強調,人間佛教的中道智慧可成為對抗異化的精神資源——以“佛性”喚醒人的主體性,以慈悲利他重塑社群聯結。論壇尾聲,她援引佛光山“讓每個走進道場者找到生命價值”的宣導,呼籲人間佛教需要在演算法與資料的洪流中堅守“以人為本”的信仰內核.....
三千佛世界,一念眾生心
我看到大師坐在椅上,素靜的空間中,一張寬大的几案,一紙鋪陳。握管的手因病痛,或還有些微的顫動。可是寫下來的那些字―坦蕩圓融,平實自在,無巧無拙,人盡歡喜。
一切法如幻——寂護和太虛對《楞伽經》宗旨的解釋比對
《楞伽經》為眾經之樞要,佛法之理窟。印度的中觀派、瑜伽行派及中觀瑜伽行派、漢地的禪宗、藏地的寧瑪派等都依據該經奠立自己的教義基礎。在太虛大師的教理體系中,《楞伽經》也占據了核心的地位。因此,這是一部跨越地域文化和宗派分歧的經典,其宗旨值得探討。本文選擇了時間、空間上相隔都頗為遙遠的寂護和太虛的闡釋來對比研究。寂護是印度佛教中觀瑜伽行派和吐蕃前弘期佛教的奠基者,太虛大師是二十世紀以來具有世界影響的「人生佛教」開拓者。對比研究他們對《楞伽經》宗旨的解釋,可以拓展理解《楞伽》經義的空間。
佛教經濟學——一種替代文化選擇
觀察花園裡雜草叢生,其實是教室外發人深省的一堂課。起初,這些雜草看似可愛並且無害,直到警覺它們開始侵占那些力求生存的珍貴草坪的生長空間時,園丁就採取行動,使用化學除草劑遏制雜草的蔓生。然而,除草劑雖然抑制了雜草的生長,卻也侵害了草坪。更讓人扼腕的是,幾週後,雜草比草坪的草更快的抵禦土壤中的除草劑毒性,並且比草坪更快的「春風吹又生」。雜草和草坪之間的生存爭戰再度展開,而雜草更勝一籌。
試論現代神學能給予人間佛教的參考及反思——一種宗教對話與思想借用之嘗試
筆者本文的主旨, 是想借用西方基督教神學面對「現代性」(Modernity)的議題,所能提供給「人間佛教」思想的一些參考與反思。但這並不意謂著說人間佛教的行者應該學習基督教,或者是涉及孰優孰劣的問題。而僅僅是因為在現代「基督宗教」(Christianity)神學中有出現面對此議題的相關論述,所以筆者認為或許可採取一種「宗教對話」以及「思想借用」的進路,來簡單地考察與借用一些現代「基督宗教」神學家的觀點,看看他們的思考與論述,在人間佛教思想中是否也可以有借用來斟酌思量與討論的空間。 西方宗教文化的核心是「基督宗教」,「基督宗教」在西方發展了兩千多年,經歷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與工業文明以及後現代文化的洗禮⋯⋯,在許許多多的變化、衝下,延續至今的現代「基督宗教」神學,能給予同樣歷經許多變化與衝擊的「東方」宗教文化核心之一—「佛教」,特別是近世以來提倡之「人間佛教」什麼樣的參考與反思呢?這是筆者本文想要論述的主題。 筆者本文將以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 1909-1943)、卡爾.拉納(Karl Rahner, 1904-1984)、卡爾.巴特(Karl Barth, 1886-1968)、阿爾文.普蘭丁格(Alvin Plantinga, 1932- )⋯⋯等等這幾位現代「基督宗教」神學家的一些觀點,嘗試進行一種宗教哲學上「思想借用」的論述與說明,以作為現代社會中「基督宗教」與「人間佛教」之對話的可能契機與進路。
立足於心的「一筆字」
星雲大師的「一筆字」自從展出以來,受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顧名思義,「一筆字」的獨特之處在於「一筆」,這是因為大師雙目近盲,看不清字的空間布局,只好將字一筆寫就。書法是視覺的藝術,既然眼睛看不清怎麼能把字寫好呢?大師對此的回答是:用「心力」。那麼,星雲大師所說的「心力」的具體內涵是什麼?大師又是如何用「心力」取代「眼力」寫出一筆字的?目前關於星雲大師一筆字的相關研究都未能全面系統地說明星雲大師的「心」與宗教情懷、筆墨美學、詞句意義之間的具體連繫與相互關係,而這正是本文努力說明的目標。本文將立足於「心」這個核心概念,著眼於一筆字的創作過程與觀看過程兩個角度進行研究。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第一堂課 星雲大師是現代人間佛教璀璨的燈塔
家成讚賞程教授高度且全面闡述了星雲大師的思想,並進一步指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所蘊含的智慧,除了能為未來人類文明提供交流性的價值,更能化解未來社會所面臨的諸多問題,「人間佛教在未來前景廣闊,其應用及發展空間是極大的。」 妙凡法師最後總結,大師以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推動佛教的現代化轉型和全球化弘揚,為現代人間佛教的發展樹立典範。直至今日,大師所影響的層面,正以各種方式,持續性的在世界各地發揮影響力,「期待經由這場講座,不僅緬懷、紀念大師的精神,進一步認識人間佛教,更希望與會者共同發願推動人間佛教,實現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五和人生。」 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