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年,他踏上佛陀故鄉──印度。在菩提伽耶 正覺大塔前,匍伏頂禮,當下深感與佛陀心心相印。這股深刻的體 證,驅使他八度前往印度,遍歷佛陀弘法足跡,領悟佛陀的本懷。 也因如此,師父更加篤定:佛法應與人間相應,令世人皆能受 益。他體會佛陀證道後,步履不停,教化四方的悲願,遂發心弘法 五大洲,隨順各地文化、種族、思想,弘揚佛陀的本懷──人間佛 教。為此,他在世界各地興建道場、安僧辦學、成立佛光會,推動 教育、文化、慈善、共修,乃至藝術、音樂、戲劇、體育等多元佛 教事業。 從大眾受用歡喜的回饋中,師父印證所行,無一不契合佛法, 亦確信這正是當今社會所需的佛教。因此,他更積極推動人間佛 .....
人生修持課題的重視、關切,在現代人間佛教思想、信仰的體 系裡,仍然是一貫的。人間佛教又是在現代人類生活環境下開展的 佛教,現代人的人生理念與生活方式,與傳統社會相比,已經發生 了重大的變化,與此相應,佛教的修行理念、修行方法,也必然需 要得到相應的改變和調整。星雲大師在其晚年著作《貧僧有話要 說》一書中,對於人間佛教的修行方法問題,作過系統性和綱要性 的解說。大師書中將其所倡導的人間佛教修行思想的要點,概括為 以下幾個方面:(一)內涵重於形式的修行:修行的本質不在於外 在的形式,而在於內在的精神實質;(二)修行與生活統一的修 行:強調不能脫離現實生活,而是注重在現實生活──衣.....
說一切有部的業力論
有部認為,發生萬有之因,是從有情本身的「業」而來. 據俱舍論看,「業」是以「思」的心所及其外表的發動為體,前者為「思業」後者為「思已業」,意業是思業,語意是思已業. 身語二業又各分為「表業」「無表業」,說一切有部認為「無表業」附帶於物質,其本身無思慮性,無分別性,所以「無表色」是色法. 據俱舍論看,分別諸法善不善的依據,為勝義,自性,相應,等起. 有部認為「等起」有二種,即「因等起」與「剎那等起」. 決定「表業」善惡的根據,在「因等起」. 「說一切有部」對「業」本體的看法,是現實性,道德性,具體性的,所以有部把「業」的本體看作是色法,而由「等起」的思想導出善惡業報,在造業時依因感果,則「無表業」可能持續到後世而招苦樂果報。
佛陀教法思想之根本宗旨是現法樂、後世樂、究竟樂之辯證統一——《雜阿含經》義理辯證之一
《雜阿含經》,是中國佛教所傳原始佛教四部聖典之一。此經在漢譯中有兩個傳本,一個是南朝劉宋時期求那跋陀羅所譯的《雜阿含經》50 卷,翻譯時間在西元435 至445 年之間;一個是失譯人名的《別譯雜阿含經》20 卷,其譯出時間,一般推斷比劉宋譯為早。在南傳佛教中,相傳有五部聖典,漢傳佛教所傳譯的《雜阿含經》,與南傳佛教五部聖典中《相應部》經典大體上相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