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第七章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民間信仰思想研究
第三屆東亞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高端教學典範
海內外學者以及青年學者薈聚一堂。 來自東亞各區域如日本、韓國、大陸、香港、台灣等16名研究生,在教授推薦下前來,交流佛學研究成果,話題廣涉佛教與社會倫理議題、印度教信仰的交涉,材料含括巴利經典、戒律、民間撰述等文獻,碰觸如來藏、天台宗、唯識等思想與女性主義,展示圖像學、音譯學、歷史學、敘事學與電腦軟體等應用成果。 由海內外15教授予以一一講評,論壇深具教學性特質與效益,以期更實質地提攜佛學研究青年。論壇語言以英文為主;翻譯團隊讓中、日、韓等語言使用者交流無礙。 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萬金川教授表示,「感謝蓑輪顯量教授的願力與發心,為青年搭建這個平台。」感謝佛光山支持教育,為東亞佛教青年學者論壇提.....
佛教三寶節首場論壇 探討佛陀的神、人定位
情圍剿;1955年證光法師遭人誣指藏匿叛徒,也成為白色恐怖下的亡魂。 處於政治動盪不安、佛道教混淆不清的年代中,28歲的大師寫下了《釋迦牟尼佛傳》,目的就是希望能正本清源,讓大家明白佛教與道教、神壇、民間信仰的不同,從而堅定佛教的信仰,引導人人通往正確的方向,同時也為自己及他人樹立奮進的目標與學習的榜樣。「更重要的是,要還佛陀一個本來面目。」 透過修行 斷煩惱生死之流 「大師曾提到,要認識佛教,就要先認識佛陀,佛陀是人不是神的身分定位,對於修行有何重要意義?」對於如常法師的提問,心保和尚先反問大眾:「想不想看大師?那就要看《星雲大師全集》,因為那是大師的法身;想不想看佛陀?那就要看《釋迦牟尼佛.....
唐代長江上中游地區的民間佛教信仰研究
〈台灣佛教新史〉之十九——殖民時期佛教文教事業之二: 日本佛教各宗派在台所辦期刊(下)
1915 年爆發了與民間宗教有關的「西來庵事件」,日本統治者驚覺此一事件與宗教信仰不可分,謂曰:「對於本島人之本島固有之宗教,在宗教信念的深厚,實出意料之外,不僅關乎社會福利公安甚大,往往奸黠之徒乘之利用其迷信,是否是統治上不能忽視的呢?故體認此調查時勢,說明適當的措施是必要的。」1 這是台灣宗教調查政策的緣起,其中,總督府社寺課課長丸井圭治郎在1919年3 月完成的《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最為人所熟悉。
民俗學視角下的觀察:人間佛教的民間向度——以星雲大師對佛教民俗化的回應為中心
星雲大師是當代人間佛教的重要實踐者,他依據「佛教生活化,生活佛法化」的思想核心,將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普示於社會,並推動當代佛教的現代化人間化際化發展。同時,星雲大師對佛教民俗化的態度,是研究中國佛教發展史、中國思想文化變遷史的一個極有意義的切入點,他曾在多部著作中闡釋過自己對於佛教民俗化的觀點,這可以看作他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體系的一個重要維度。 本文首先從宏觀角度分析佛教中國化進程中佛教與民俗的關係,繼而在漢傳佛教史傳播的背景下,以太虚大師和星雲大師對待佛教民俗化的不同視角和態度為切入點,分別從歴史層面、觀念層面和實踐層面進行對比分析和隔空對話;其次考察星雲大師對佛教民俗化的態度及具體質踐,將之放置在佛教民俗化,乃至佛教中國化的歴史語境中,發揮民俗學注重田野調查的學科優勢,在對佛光山萬壽園、佛化婚禮、佛教護法神、盂蘭盆會等方面進行調查的基礎上,捜集活態資料,挖掘口承敘事,獲取大量的第一手資料,運用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研究中,同時以多學科、多領域交叉的研究方法進行理性分析與理論概括:第三,以理論結合實踐、論證結合案例的形式,逐層推進,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民間向度及其意義。
中華傳統文化視域下的世界神明聯誼會
世界神明聯誼會作為人間佛教思想體系下最重要的實踐內容之一,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理念與中華傳統文化精神融合的結晶,蘊含著星雲大師對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繼承與發揚。本文以中國傳統文化視域的研究角度,通過實地觀察和文獻研究兩種方法,剖析了世界神明聯誼會與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內在連繫,得出:人間佛教體系下的世界神明聯誼會所突顯的人本特質,是對中華文明「以人為本」理念的傳承;聯誼會中提倡的各宗教間絕對平等,顯示了中華文明歷來重視「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世界宗教齊聚一地、和平相處,彰顯了中華文明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思想傳統。世界神明聯誼會與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一脈相承,是人間佛教與中華文明深度融合的顯著表現,神明聯誼會上中華傳統宗教、民間宗教與世界其他宗教的友好聯合,為中華宗教應對世界宗教、新型宗教的衝擊提供了參考價值。
禮俗互動:人間佛教的入世路徑—基於佛光祖庭大覺寺佛化儀禮的田野調研
在中國化過程中,佛教儀軌、儀禮等不斷地與民間習俗進行著交流,至近代以來出現了冠以「佛化」的民間儀禮。以佛化婚禮、毓麟之禮、佛化壽禮等為代表的佛化儀禮,是佛光山人間佛教的一大特色,多年來吸引了許多信眾的支持與參加。本文引入民俗學學科中「禮俗互動」的概念,以佛光祖庭大覺寺的佛化儀禮為個案進行田野調研,認為星雲大師與佛光山推動、人間佛教「佛法生活化」的目標和「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共同促進了「禮俗互動」成為可能。在佛教儀禮與民間習俗的雙向互動與建構中,人間佛教開闢出一條獨特的入世路徑。
〔好書分享〕英譯《佛法真義》第五冊問世 穿越時空回歸本懷
出重大貢獻。 修持方面,〈四威儀〉、〈合掌〉、〈過午不食〉等篇章,深入淺出的討論佛門行儀內容及其深意,釐清後人的誤解,並強調在現代生活中的運用。〈神明〉、〈土地公〉、〈菜姑與師姑〉則從佛教的角度,簡述民間宗教與佛教的差異,從中展現佛教的包容與平等。 本冊涵蓋部分中華文化特有詞彙,因此當遇上英語無相對應詞彙、中文有豐富意涵或作為雙關語時,皆採用音譯,另加上其中文寫法及逐字解意,並於附錄詳盡說明,讓非華語人士跨越文化隔閡,更能了解文章意涵。 《佛法真義》英譯本預計出版六冊,橫跨佛教義理、思想、佛教常識及行事等主題,探討社會及信仰議題,帶領讀者透過人間佛教視角,建立積極樂觀的態度,成為擁抱生命、解決.....
人間佛教發展過程中的民間與民俗化問題淺論
本文認為佛教的民間及民俗化問題既是現實中出現的問題,也關乎中國佛教的民間傳統承傳問題,因為這些因素已經深入地滲透在中國佛教的信仰實踐與科儀之中。因此,無論從觀念理解上,還是民俗文化的承傳保護上,都有重新審視的必要。本文為基於人間佛教審視民間化問題提供了一條原則的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