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見證半個亞洲的信仰 體證觀音的慈悲
開始在各國傳承與發展。 適應各國民情 觀音形象多元 李世偉指出,「觀音」一詞最早的紀錄,出現於後漢天竺三藏支曜翻譯的《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經中首度提及「觀音」名號。隨後在《無量壽經》、《法華經》、《普門品》等經典的流通,觀音信仰便在中國流傳開來。 而在亞洲地區,觀音在各國所展現的風貌也不盡相同,比如柬埔寨、越南,把觀音稱作「世自在」,視為宇宙最高的主宰;緬甸、泰國則奉觀音為「世主」,意味守護世間之神;在印尼、馬來西亞,觀音被當作保平安的海神;在日韓,百姓視觀音為慈悲的女神,有求必應,庇護苦難眾生,與大乘佛教的形象很接近。由於大乘佛教強調慈悲濟世,因此觀音信仰在大乘國度相當盛行,相對於小乘國度.....
暢談觀音藝術造像人間化的發展與演變
韓國、日本等,「所以觀音信仰有個特徵,就是對航海者十分重要。」 南印度人視觀音菩薩為海上守護神,因此「稱名救難」的觀音信仰成為古代印度觀音信仰的起點,觀音救難信仰從救海難開始,演變到救一切難,最終以〈普門品〉為總結,形成一個完整的觀音救難信仰體系。 十二世紀後印度佛法滅亡,南印度普陀洛伽山的觀音道場也消失,流傳到中國後,觀音的形象便逐漸中國化、本土化,最終演變成以浙江普陀山的觀音為信仰代表,也對中國佛教產生了極大影響。 觀音造像的演變 如常法師說明,六朝後期至唐代,由於淨土信仰的流行,淨土觀音也隨之流傳開來。唐代時傳入瑜伽密教,因此也輸入一批密教的觀音造像,其中以千手千眼觀音及大悲觀音最為盛行.....
有法可依 首場觀音信仰論壇登場
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主持,共吸引逾千人在現場及線上一起聽經聞法,從經典與法門中領悟觀音信仰的慈悲與智慧。 五種經典 契入觀音法門 「一般人談到觀音信仰,除了眾所周知的稱念菩薩聖號、持誦〈大悲咒〉及《普門品》之外,還可以從哪些面向的經典來認識觀音菩薩?」對於妙凡法師的提問,李利安教授提出了五部經典,首先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普門品》,其基本特徵是相信觀音具有「觀其音聲」的方便之力和隨緣顯相的「威神之力」,屬於「神力保佑型」。其二是《無量壽經》及《觀無量壽經》,經中闡明人們對淨土的想像與渴望,也揭示了觀音接引眾生至西方極樂世界的形象,屬於「淨土往生型」。 其三是觀世音菩薩的智慧法門,包括《心經》、《.....
《普門品》管理法
在中國民間的信仰裡,所謂「家家觀世音」;觀世音菩薩能走進每一個人的家庭裡,可見得民眾對他的信賴,需要依賴他,甚至接受他作為依靠。這就說明,觀世音菩薩在管理眾生的方面,必定有一套很好的方法,才能贏得眾生心悅誠服的對他禮敬。茲把觀世音菩薩在管理上,能讓眾生接受的方法,錄之於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