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座談會 學者雲集 開展研究新視野
於見到「人間佛教研究學術社群慢慢茁壯成型」。 佛光山開山寮特助慈惠法師總結道,佛教是包容性、滲透力、適應性、融合性強大的宗教,因而能在各地落實,這就是佛教的「人間性格」;感謝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願意貢獻心力,從各自角度尋找適合當地的人間佛法,造福人群。 開幕式安排3位學者基調講演,為會議主題定調。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認為「佛法的精神,對當代社會有現實的意義」,當前人類最大的問題是物慾障蔽了眼睛,透過人間佛教教法,用清淨心對治貪欲、用感恩心對治瞋怒、用智慧破除痴心,可恢復人的清淨本性,充分回應當代社會的需求。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任暨上海大學道安佛學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讓從歷史的視野,說明道安大.....
典範重塑——從《畫說十大弟子》 談佛教生命教育的當代實踐
宗教作為人類社會生活的範疇之一,具有幫助人類克服心理與生活障礙,獲得內在安定、安心力量的生存功能(adaptive function);並藉共同信仰鞏固群體凝聚力,以發揮人類社群關係組織力的整合功能(integrative function);和滿足人類對終極意義之疑惑,及人生、宇宙、存在、道德等根本問題解答的認知功能(cognitivefunction)。此三大功能也意謂著滿足人類在生存、社群整合及生命終極關懷上的三大需求,不可說不重要。
以忍為力
中國是一個講究修身養性、崇尚人倫道德的民族,五千多年來,百家諸經無不推崇勤儉、忠義、守時、謙讓、孝順……為美德,多少古聖先賢更是以之為修養、為傳家寶。其中,更將「忍」視為人生最大的修養。在佛教,「忍辱」更是菩薩必須修行的德目之一。 我們反觀今日的社會,種種亂象的根源,多是不能「忍」。忍不下一口氣,而惡言刀槍相向;忍受不了他人春風得意,而嫉妒誣陷;不能忍受生活各項壓力,而放棄人生;不能忍窮忍苦,轉而投機取巧,欺瞞詐騙。可以說整日在「不能忍」當中汲汲營營,費盡心力,把生活搞得烏煙瘴氣,一塌糊塗。所以說,「忍」不但是人生一大修養,是修學菩薩道的德目,也是快樂過生活不可或缺的動力。
佛光大辭典英譯 佛教研究新利器
譯原則一是使用現代英文,以符合現代人閱讀,另一是選擇最適當的翻譯。」Lancaster教授同時是電子文化地圖(ECAI)的開創者,並成立電子佛典推進協議會(EBTI),畢生為佛教經典電子化、數位化貢獻心力。 提到在計畫推動過程中,出現亟需花費時間、技術所要克服的種種問題,高齡83歲的Lancaster表示:「雖然我們花費非常多時間,但是能夠提供很多人及下一代使用,並省下更多研究的時間,一切都很值得。」 一部擁有數萬筆詞條的辭典全數翻譯英文,工程何等浩大,所投入的人力、物力、時間難以想像;而這當中,又會產生多少困難必須克服?佛光大辭典英譯計畫最高學術顧問、柏克萊大學佛學榮譽教授Dr.Lewis .....
試析星雲大師弘化的特質
星雲大師一生弘法六十年,所關注的是:「提倡人間佛教,實踐人間淨土。」主張人間佛教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其內涵與精神,即是佛陀出世人間的本懷,讓所有的眾生,都能成佛。實踐上,已把這種思想推展至佛光山全球的道場,於各種弘法活動中落實。歷代高僧皆為佛法的流傳,竭盡心力。星雲大師在弘化的過程中,是什麼精神、什麼特質,能有今日「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局面﹖筆者以鄙陋的見聞,試著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實踐的弘化特質。
自覺式管理文化課程開學 打造管理學的最高管理心法
「自覺式管理文化課程」開學典禮,學員大合照。 人間社記者 丹齡 高雄報導 自覺式管理文化課程開學 打造管理學的最高管理心法 如何才能創造企業核心價值?公司團隊又如何才能凝聚向心力?為提供企業管理人士多元思考,建立一套完善管理文化,以實現企業永續發展的願景,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共同主辦「2022自覺式管理文化」線上證書課程,並於7月3日透過ZOOM會議舉辦開學典禮,匯聚全球六個國家地區、三十個城市,59名企業菁英出席聆聽。 此次課程為全球首辦「自覺式管理文化」線上課程,邀請教界、學界及企業界頂級知名師資,為學員傳授理論與實踐合一的管理心法。.....
為父母親友祈願文
為父母親友祈願文  A Prayer for Our Parents, Relatives, and Frien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