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五十生日感言.外一章
第一章 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現代人間佛教的宣導與創立──二十世紀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展開歷程的一種解釋模式
一切法如幻——寂護和太虛對《楞伽經》宗旨的解釋比對
《楞伽經》為眾經之樞要,佛法之理窟。印度的中觀派、瑜伽行派及中觀瑜伽行派、漢地的禪宗、藏地的寧瑪派等都依據該經奠立自己的教義基礎。在太虛大師的教理體系中,《楞伽經》也占據了核心的地位。因此,這是一部跨越地域文化和宗派分歧的經典,其宗旨值得探討。本文選擇了時間、空間上相隔都頗為遙遠的寂護和太虛的闡釋來對比研究。寂護是印度佛教中觀瑜伽行派和吐蕃前弘期佛教的奠基者,太虛大師是二十世紀以來具有世界影響的「人生佛教」開拓者。對比研究他們對《楞伽經》宗旨的解釋,可以拓展理解《楞伽》經義的空間。
老齡社會背景下人間佛教發展的一些思考
佛陀創教時期及此後數千年漫長歲月裡,由於戰爭、災荒、疫病頻發,生活資源短缺及社會醫療水平低下等原因,人口死亡率高,平均壽命較低,基本不存在社會人口老化的現象。近代太虛大師揭櫫人生佛教、人間佛教時,正值國家動亂多難,老百姓幾乎沒有社會醫療保障,人口死亡率高、平均壽命低的狀況依然如故。
中國佛教現代化的嘗試與挫折(西元一九一二-一九四九年)
就佛教而言,「昔日文化之為友為敵,唯儒與道;今則文化之新友新敵,將加入西方之宗教、哲學、科學。處非常之變,而晚唐來之傳統佛教者,一仍舊貫,無動於心,真難乎為繼矣!」雖然有晚清思想家如康有為、譚嗣同、章太炎等,熱切地攝受佛學,並且在他們的政治社會改革理想上有所融會發揮,造成所謂「近代佛學復興運動的萌芽」,不過由於晚清知識份子對於如何把佛學應用於政治領域的共識迄未完成,而佛學對那些中國知識份子而言,只不過是達到(救國建國)目的的工具,所以這一次復興運動的萌芽只是一個「浪漫的插曲」罷了。必須等到太虛大師(一八八九─一九四七年),高唱「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產革命」以整僧,「今菩薩行」已入世,才為新時代的佛教改革運動樹立方針、奠定規模。如果要探究民國時代的佛教現代化歷程,恐怕也只能繞著太虛大師的志業來談。
第一屆博士人間佛教論壇 兩岸學者精闢演繹
委、知天命、識人生,獲得心靈自由。 謝大寧提出「我對人間佛教未來的看法」,他從歷史的必然性、階段性、意義及使命來談人間佛教。他認為隨著體制性的現實社會出現,迫使僧團面對社會國家,人間佛教自然出現。早期太虛大師以個人實現來實證人間佛教,佛光山則是整體僧信的具體實證。由於此種實踐型態在歷史上尚未出現,儘管星雲大師嘗試回歸佛陀本懷,展開全新概念的詮釋,但若無實踐,在研究上依然會對其存在模糊性與危險性的擔憂。 「兩岸文化交流─第一屆博士人間佛教論壇」11月28至30日在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舉辦,匯集兩岸三地70位教授與博士,發表60篇人間佛教及傳統佛學研究論文,促進佛教研究的提升,也能將研究成果與實踐組.....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第一堂課 星雲大師是現代人間佛教璀璨的燈塔
也推動佛教與現代社會相互契合,讓佛教得以在現當代文化環境中持續生根發展。 程恭讓從全球佛教史,以及漢傳、南傳、藏傳佛教史的代表人物,說明星雲大師在現當代人間佛教的重要地位。人間佛教經歷三個發展階段,從太虛大師、印順法師,到星雲大師的推動,如今在海峽兩岸乃至全球漢語學界、全球國際佛教學界,都開展了人間佛教的理論研究及廣義的人間佛教問題的研究。而邁入第三階段的「後星雲時代」,星雲大師早已培養僧信二眾具有「自依」的精神,因此人間佛教將以經過試驗和磨煉的自覺和理性,做到「人人心中有人間佛教,時時奉行人間佛教」。 最後他歸納星雲大師對佛教有十大貢獻,不僅成功推動佛教現代化轉型及全球化弘揚,同時為現代台灣.....
人間佛教的「菩薩道」修持進階及其社會融入探析——以太虛、法舫、星雲三位大師為中心的考察
太虛大師宣導的人間佛教秉承了大乘佛教的菩薩道精神,立足於「菩薩道」之四攝、六度、四無量心的慈悲利他社會服務精神,彰顯出大乘佛教的人間性品格與現實主義品格,以及佛教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慈悲、戒行與般若智慧。太虛提出人間佛教的菩薩道修持,應以修持「人菩薩」為基礎,「人菩薩」思想為人間佛教的修學奠定了基礎的指導思想與方法,同時「人菩薩」與「菩薩學處」也是太虛構建起整個人間佛教與社會關係框架的重要基礎。太虛的弟子法舫曾在「三自皈依」、「五戒行為規範」的基礎上提出了建立人間佛教的「七個程序」,作為引導在家居士與出家眾的人間佛教修持與社會行為規範。佛光山星雲大師為適應當代人的心智,因時因地提出了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三學,用簡潔的語言來開示人間佛教菩薩道的社會服務精神—即「三好」、「四給」、「五和」。其中,「三好」 高度概括了「身、口、意」的佛教修持總則,引導信眾從日常行為與社會規範入手,「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讓真善美在現實社會裡生根。「四給」則是充分把握了「六度」之「布施」與「慈悲喜捨」的奉獻精神,「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將菩薩道精神切實地實踐於日常生活之中。而「三好」、「四給」的實踐理想,就是要實現「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五和」之人間淨土。
「三好運動」之倡導與「政治和尚」之解疑
星雲大師於1998 年正式公開倡導「三好運動」,邀請時任副總統連戰先生共同推動。本文主要說明兩個主要問題:一是「三好運動」的倡導及其影響,其中論及近代最早提出「三好」的印光大師,其所述「三好」的內涵大抵配合念佛法門,希望信眾依此而增上,積累往生資。再者,闡述星雲大師對於「三好」的再詮釋與創新。「三好運動」在台灣社會已人人耳熟能詳,還在世界五大洲推展。「三好運動」從自身的修鍊,進而達到社會、國家的安定,引領我們邁向清淨的國土。 二是推動「三好運動」與政治關係解疑,其中論及邀請國家掌權者而引發的相關問題,無須諱言,即牽涉到「政治和尚」這種汙名化的問題。由「政治和尚」問題,反溯中國早期道安法師所言「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的重新解讀,間中以智顗大師、宗密大師、太虛大師等人的例子作出說明,並重新檢討「政治和尚」此詞的內涵,解疑星雲大師是「政治和尚」的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