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燦的光彩。(陳兵:〈正法重輝的曙光──星雲大師的 人間佛教思想〉,《普門學報》第1期,2001年1月,頁304) 南京大學賴永海教授評價大師的人間佛教事業如下: 星雲大師一生對於推進佛教的現代化與國際化其功至偉! 在人間佛教實踐方面,星雲大師把漢傳佛教發展成一個不同地 域、不同國度、不同膚色、不同種族共同信仰的真正意義上的世界 性宗教,讓「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成為現實。在這 一點上,不能說後無來者,但絕對是「前無古人」。 善於對佛教般若智慧進行創造性的闡釋和運用,是星雲大師人 間佛教的另一個重要的特色和重大的貢獻。大師善於把般若智慧生 活化,經常用一些.....
The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of Humanistic Buddhism and Chinese Buddhism
The most prominent element in the success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s the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Buddhism. Under the premise of returning to the original intents of the Buddha, advocates and practitioners of Humanistic Buddhism look forward to spreading the Dharma in ways that are readily embraced by people of current times. For example, in the 1950s and 1960s, Fo Guang Shan’s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was already advocating for reform in Buddhism: its ranks, its organizations, its administrative systems, its precepts, its means of propagating the Dharma, its education, its culture, and its internationalization.
Fo Guang Shan’s ‘Localization of Buddhism’ with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Buddhism
Localization is the primary reason that Buddhism flourished in China.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emphasis on adapting Buddhism to local cultural practices is crucial to Fo Guang Shan’s success in spreading the Dharma oversea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localizing Buddhism in the West, focusing on the philosophy and methodology of localization, as well as the ways in which Fo Guang Shan has successfully localized in Western countries.
佛教做為一種志業:星雲大師的人間事業
對佛教而言,人間佛教是一種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從清末民國初年的消極、被動、悲觀、遁世的宗教,吃齋拜佛的老人宗教,轉變成生活化、社會化、知識化、年輕化、國際化,生機盎然的宗教。星雲大師透過回到佛陀本懷再出發,肯定佛陀是人,不過是成了佛陀的人,倡導透過佛法淨化心靈、提升生活品質。因此人間佛教是現實重於玄談、大眾重於個人、社會重於山林、利他重於自利;凡一切有助於增進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規劃佛光山及人間佛教發展,都是「從善如流」,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佛法。以「營運模式九宮格」而言,人間佛教的價值主張是「在人間建立佛陀的事業」,特定的目標客群有任何需求,佛光山就發展出不同的行政組織,以滿足不同的目標客群,因此形成了佛光山龐大的人間佛教事業體。 「佛、法、僧」三寶山,就是佛光山開展出人間佛教不同事業體的具體作法。
儒、釋、道關係在近現代社會的延續與展開—以星雲大師的「三教一家」為核心
自魏晉南北朝時期「三教」之說流行之始,儒、釋、道三教在衝突融合中,逐漸形成以儒、釋、道為核心的、相對穩定的中華傳統文化格局。近代以來,儒、釋、道三教在傳統文化本位的基礎上積極借鑑西學理論與方法,努力促成三教的復甦與新融和。作為人間佛教的繼承者與實踐者,星雲大師提出「三教一家、五教圓融」的三教觀,在繼承傳統三教模式的基礎上,構建具有佛教特色的「五教圓融」體系,不僅為傳統儒、釋、道三教關係注入新時代活力,同時也為當代國學發展提供新模式與新視角。星雲大師的「三教一家」理論,提倡傳統儒、釋、道應積極地在社會意識型態建構與社會制度完善層面,提出中華文化所獨有的解決良方,而「五教圓融」的宗教觀則是在「同體共生」理念的宣導下,積極推動各個宗教的交流與對話,在堅持文化主體性的基礎上追求文化多樣性。另外,星雲大師充分發揮人間佛教「護國利生、淑世致用」的實踐特色,推動人間佛教沿著人間化、生活化、制度化、現代化與國際化方向發展。
第一屆博士人間佛教論壇 兩岸學者精闢演繹
實踐性成果。3.創建高素質並具規模化的僧團。4.推動信眾發展,建立在家居士弘法的檀講師制度,及國際佛光會組織。5.判教:回到佛陀本懷兼弘佛教又獨樹一格。6.成功地推動佛教近代化轉型。7.大幅度推進佛教國際化。8.推動兩岸和平。9.為台灣佛教探索正確方向的重大發展。10.成為大陸佛教今後改革發展的借鏡。 陳劍鍠談「人間佛教與建設人間淨土」,認為人間佛教與人間淨土的關係,是以「淨土」為弘揚人間佛教的終極關懷,並呼應方立天教授提出的「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禪宗之後的另一大創新」觀點。星雲大師重視人間佛教的性格,更進一步將其作為人類未來幸福的指標,期待大眾在面對各種境界挑戰時,能如大師一樣以開創的精神來迎.....
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星雲大師與中國佛教國際化
肇始於近代的中國佛教國際化歷程中,星雲大師對佛教在西方世界傳播貢獻卓著。本文總結了星雲大師佛教國際化歷程及成就,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即:一、創建國際性的佛教組織;二、在西方國家建立弘法道場;三、創辦現代化的教育機構;四、培養國際性的弘法人才;五、佛教經典的整理和翻譯;六、宗教對話及文化交流。星雲大師宣導的「人間佛教」理念是貫穿於其佛教國際化實踐的內在核心主線。本文探討星雲大師為代表的佛教國際化的意義。
論星雲大師以禪統攝三教的思想淵源與現實意義
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以現實人生為立足點,以現代社會為面向,其人生化、生活化、入世化特色,正是對禪宗「即心即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思想的繼承。自唐宋以來,禪宗不斷與儒、道融合,其積極入世、以人為本的精神不僅成為中國佛教的特色,也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與儒、道交流、融合的過程中,禪宗充分體現了相容並包、求同存異的性格,人間佛教在處理儒、釋、道關係上的思想與實踐,正是在新時期下繼承與發揚禪宗精神的體現。星雲大師以禪統攝三教,作用於現實人生,主要體現在倫理生活、行為約束與淨土思想三方面,並且根據當代社會形式與國際環境,星雲大師創造性地將「禪統三教」擴展為「五乘共法」,以平等包容的禪思想處理宗教關係,推動了人間佛教國際化、現代化進程。
人間佛教學第三堂課 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研究
蘊含信徒對佛教聖地的意義、情感、經驗、歷史、重建、復興的使命。人間佛教回傳印度,提高了佛教的世界格局,促進中印兩國關係,解決現代人類文明困境,為建設人類新文明提供啟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傳印度,不只是國際化進程脈絡的一環,更彰顯普世精神中的佛陀本懷。邱教授總結說:「人間佛教回傳印度,任重道遠,必須繼續進行下去。」 座談會後還播放佛光山印度沙彌學園的影片,敬獻星雲大師。影片中顯現佛光山人間佛教回傳印度,振興印度佛教,落實本土化的菩提種子,正在不斷成長茁壯當中。6月1日第四堂課「人間佛教視角的法華經解讀」,由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主講、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郭朝順教授主持,歡迎收看。 課程影片.....
以變應世,以不變度眾—從佛教戒制變化看中國佛教的現代化與國際化
佛教文化從印度進入中國,不僅能夠在中華民族中生根發芽,而且逐漸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一方面得益於中國本土文化的開放與包容,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佛教文化具足了方便智慧的特性。在佛教傳播的過程中,如何通過變通適應不同地域和不同時代,又能保持純正的佛陀智慧並得以廣泛傳播,是佛教產生兩千多年來始終必須面對的問題。本文從佛陀時代制戒至佛滅、中國佛教乃至現今人間佛教之制戒,探討佛教只有依著「以變應世,以不變度眾」的發心,才能在保證自身存在和發展的前提下,弘揚佛法,度化更多眾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