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的多元宗教觀
當今全球化時代宗教對話成為亟待展開的内容。本文認為,星雲大師的同體共生思想有助於回應全球化的宗教對話這一重大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即随著現代性的深入,宗教世俗化所帶來的價值衝突及其調整,同時伴随著所謂價值的「諸神之爭」與新的價值融和現象的產生。在宗教對話方面,人間佛教從兩個方面推進了問題的解決思路,一是星雲大師開了宗教間的對話,如佛教和基督教的對話,以化解西方宗教和東方宗教之間的價值衝突,這包括化解一神教的排他性與提倡宗教多樣性等;二是佛光山模式的創新推進了宗教和民間宗教的交流互動,為推動傳統宗教的現代化提供了借鑒模式,宣揚同體共生以更好地隨順和引導不同宗教的交往互動,提高生命的價值關懷。
星雲大師敬畏觀的思想淵源及其社會實踐
「山河大地皆為佛體」、「蟲魚鳥獸皆有佛心」,1 星雲大師所宣揚的「人間佛教」思想立足於傳統的佛教思想並實現了一種社會性超越,其最大的特色在於其積極入世的情感認知、人格特質及對現實人心與社會的極大關懷。「不殺生」(對一切有情眾生的敬畏)、「眾生平等」(對眾生平等的敬畏)、「因果報應」(因果敬畏,對佛法的敬畏)是其敬畏觀的思想來源。星雲大師始終在回歸佛陀本懷中關注現實問題,並基於一種神聖敬畏之心去關懷大眾,對於現代化進程中的自我意義追尋、家庭關係和睦、道德良心之構建等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星雲大師敬畏觀的理論內涵及其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既是佛教現代性體現,亦是佛教在現代化變遷中不斷深入社會與人心,不斷與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適應的積極體現。
從彼岸到此岸 ―星雲大師對《阿彌陀經》的理解與運用
《阿彌陀經》作為中國佛教歷史上極其盛行的淨土信仰的主要經典,歷來不乏有高僧大德對其闡釋,弘揚人間佛教的星雲大師亦對此經有自己的理解與運用。通過分析,發現星雲大師對《阿彌陀經》的理解與運用在部分繼承傳統解經的同時,亦有較大的個人創新,呈現出不變與變、變重於不變的態勢,具有強烈的人間性、實用性、現代性、世俗性和圓融性的特性。這體現出鮮明的人間佛教思想特點,促進了人間佛教思想的弘揚,對佛教經典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理解與運用有重要的現代變革意義,同時,也推動了佛教經典理解與運用的現代化轉型。
星雲大師的卓越貢獻
星雲大師對世界思想和文化所做出的卓越貢獻,主要是通過他在佛教實踐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體現出來的。具體來說,星雲大師是促進佛教中國化、現代化和國際化的偉大宗教實踐家。以3點作說明...
即用顯體,空有相即:星雲模式的哲學探析
人間佛教實踐的星雲模式,最大特點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佛教生活化,二是佛教現代化。生活化讓佛教真正從鬼神的、天神佛教中脫離出來,真正落實到現實社會與普通人生的方方面面;現代化則充分體現佛教的時代性和發展性。星雲模式成功的奧秘即在於他通過佛教生活化和現代化的方式,以「即用顯體」的邏輯實現了佛教性與人間性之間的高度融合,實現這種高度融合的哲學基礎即是「空有相即」。同時,對這兩大邏輯的認識與把握,也從根本上決定了人間佛教發展的未來形態。
研究員-鄧子美
江南大學宗教社會學研究所所長 中國宗教學會理事 中國社會學會社會思想史專業委員會理事 四川大學宗教學博士生導師 鄧子美 常規文化現代化與比較宗教 中國近現代佛教史 佛教社會學理論與方法 《常規佛教與中國近代化》(1994,華東師大出版社) 《吳地佛教文化》(1996,中央编譯出版社) 《論中國法的精神》(2000,青海人民出版社) 《太虛大師全傳》(2002,慧明文化出版公司) 江南大學宗教社會學研究所教授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
從《星雲日記》看星雲大師的藝術思想
當代人間佛教最重要的實踐家星雲大師,一直以來以各種善巧方便構建人間佛教的現代實踐模式。星雲大師積極推動佛教人間化、生活化、大眾化、現代化、國際化,讓佛教的慈悲與智慧,透過文學、藝術、音樂、教育等方式,成為人類心靈的加油站,並讓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在世界各地發光發熱。星雲大師在弘法方面的成就,正是基於他以藝文作佛事的宗旨而推行的。本文擬從《星雲日記》入手,著力對星雲大師的藝術思想進行梳理歸納,試圖從《星雲日記》中探析大師關於藝術於佛教、藝術於生活、藝術於教育的一些看法和思考,進而探討佛光山佛教藝術的開展及其人間佛教的弘化。
星雲大師的感應觀
感應思想是中國傳統的思想,「感應」之義廣泛應用在人神關係中,尤其是天人感應的思想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社會。佛教傳入中國後,感應之義從強調人與神之關係,轉移到人與佛的關係中,發展出眾生之「感」與佛之「應」的中國佛教感應思想。星雲大師繼承發展傳統中國佛教的「因果感應」思想,形成了內涵更廣泛、重視個體內心修養、淡化神力崇拜、與科學理論接軌、遵行因果法則的感應觀。星雲大師以人間佛教的理念來解讀「感應」真義、闡釋感應遵循的因果法則、實現感應的因緣條件,揭示日常生活中處處有感應的現象。星雲大師的感應觀彰顯了人間佛教的人間性和生活性的特點,推動了佛教的現代化轉型,具有深遠的宗教意義和時代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