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需要自己的戒律規範——星雲大師〈我訂定佛教新戒條〉讀後
原始佛教時期,佛陀已經為其所制戒律預留了在地化適應的彈性,可以根據不同時地環境加以開遮。佛制戒律傳入中土以後,從「五部律」的並用到《四分律》的獨重,再從道安所制《僧尼規範》到百丈所制《叢林清規》,中土佛教已經根據具體時地環境做了選擇與創制。人間佛教是適應公民社會展開的佛教形態,需要根據佛制戒律的基本精神創制屬於自己的戒律規範,方可適應社會形態與佛教形態的雙重轉變。星雲大師創制的人間佛教戒律規範,應可成為人間佛教戒律規範創制的法則。其普遍性、簡略性以及不侵犯自由、相互尊重、多元包容、平實親切是星雲大師創制人間佛教戒律規範給出的有益啟示。
由戒行談人間佛教理念實踐推廣的建議
《華嚴經》提到:「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戒律是佛法的根本,持戒是修行一切善法的基礎,也是修行的根本,也因此有﹁戒住而法住﹂之說。在佛教的戒律有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沙彌十戒,乃至在眾信眾有五戒等之清規。
人間佛教的契理契機簡議
人間佛教代表了二十世紀以來中國佛教適應新時代的發展理念。就契理而言,基於大乘精神解決生命問題的人生佛教體現了佛教的本質。就契機而言:一、社會的發展要求佛教承擔更多的道德教化責任,維護社會的道德基礎;二、漢傳佛教面臨的文化氛圍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故教法需要革新,須以五戒十善為核心的人天乘內容為基礎,重視發揚菩薩行精神;三、在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組織形式方面,居士佛教團體對於人間佛教發展甚為重要。
人間與生活
國際佛光會自創會以來,每年都會固定在世界各地召開一次理事會議,今年是由南非約堡協會承辦;因為這樣的因緣,所以今天大家不遠千里從世界各地齊聚到南非來,首先僅代表約堡協會歡迎大家。 南非是非洲五十三個國家之一,位於非洲的最南端。提起非洲,它不但是世界最古老的陸地,也是人類的發源地。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受到種族紛爭、政治不安、環境髒亂、社會落後、氣候炎熱、人民知識水準低落等因素影響,因此非洲一向有「黑暗大陸」之稱。尤其自從三十年前第一宗愛滋病例在非洲發生,目前全世界有三千六百萬愛滋病患,其中二千五百萬人在南非。 由於愛滋病肆虐已嚴重威脅到人類未來的生存,因此有人預言:人類從非洲起源,也可能從非洲毀滅!面對這樣一個令全世界人類同感憂心的問題,誠如一九九九年在南非召開的全球愛滋病會議中,與會專家針對「如何防治愛滋病」的議題,進行討論後,大家一致表示:唯有宗教能解救人類此一浩劫,尤其佛教的戒律,更是根絕愛滋病的不二法門。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僧信觀探索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僧信觀,以僧信平等為基本理念。繼承原始佛教以布施為結構性基礎的僧信關係,以及佛陀制戒為原則的倫理保證,是對傳統中國佛教中「僧尊信卑」、「尊信抑僧」、「僧信平等」的再詮釋,尤其是「在家能作師」問題上,最具突破性的理論與實踐貢獻。早期部分信眾的貢獻,為制度化建設僧信體系具有重要經驗意義;國際佛光會的創建,尤其是檀講師制度的設立,是提高信眾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措施;71 位台灣本地檀講師的教學實踐,為台灣佛教尤其對人間佛教的推動具有實踐意義。總之,星雲大師僧信觀理論與實踐,既是「佛法生活化」,又是「生活佛法化」的表達,也力圖構建僧、信二眾均衡、團結的現代佛教團體,使僧、信二眾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共同推動弘揚人間佛教。
淺談佛教的戒律與衣缽—《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讀後感隨筆
超凡入聖—「星雲模式人間佛教」的神聖性建構問題探析
宗教的本質和魅力在於其出離世間的神聖性,而人間佛教目前面臨神聖性缺失的質疑。本文以「星雲模式人間佛教」為中心,考察其對佛教「神聖性」的建構。神聖性概念借鑑自西學,無論西方學者如何爭論,對於神聖性來自於人為建構這一點,是認識一致的。星雲大師認為對神聖性的建構其實是靠信仰而體悟、依信仰而呈現神聖性,神聖力量在日常生活中的開顯是建立在堅定的信仰之上的。人間佛教認為神聖性與世俗性的關係是統一而非對立的,神聖性就體現在世俗生活之中。星雲模式人間佛教對神聖性的建構至少體現在5 個方面:以教義闡發論證義理的神聖性;以行佛修行體悟信仰的神聖性;以佛像建築彰顯空間的神聖性;以戒律制度維護秩序的神聖性;以社會參與建構終極追求的神聖性。其體現出的理論特徵,一是以理性建構內外結合的神聖性,二是以社會性建構不離世俗的神聖性。從神聖性建構這個維度來看,「星雲模式人間佛教」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人間佛教戒定慧
人間佛教戒定慧  For All Living Beings: A Guide to Buddhist Practice
星雲大師佛學講座─人間佛教的戒定慧學
星雲大師佛學講座─人間佛教的戒定慧學  Venerable Master’s Buddhist Lecture Series on Discipline, Mental Cultivation, and Wisdom of Humanistic Buddhis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