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學者與行者探討《金剛經》 共論安心與成佛
何? 李四龍教授解釋,《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主題講「般若波羅蜜」──能到達彼岸的智慧,並以無堅不摧的「金剛」來比喻、強調這種智慧能摧毀一切煩惱。篇幅達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則是玄奘大師將印度各種講述「般若」的經典彙整翻譯,結集而成,《金剛經》相當於其中的第九會,也是整部《大般若經》中最具代表性者,乃至六祖惠能大師推崇:「但持《金剛經》一卷,便可直了成佛」。分析《金剛經》的切入點,李教授特別提到,須菩提在《金剛經》第二分向佛陀提問:「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其實包含了三個問題:學佛者如何發成佛之心?如何保持不退心?如何安心?因此,這部經講述.....
佛教藏經國際學術研討會 佛光山舉行
珍稀文獻、石刻佛經、佛經寫本,及佛教經典數位、人工智能佛教藏經等13種類別角度去探討佛教藏經。這是一場結合理論與實踐的藏經學術的饗宴,將帶領大眾穿越時空與法相遇,歡迎大家前往佛光山雲來集參加。 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其經典經過歷代的翻譯、流通,數量龐多,最後彙編成《大藏經》。根據《隋書‧經籍志》記載,梁武帝在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共5400卷,當時沙門寶唱撰的《梁世眾經目錄》是佛教經典藏經之始。從漢至隋唐,佛經都靠寫本流傳,到了晚唐才有佛經的刻本,北宋太祖開寶年間開刻了第一部官刻的佛教大藏經《開寶藏》,開中國刻本大藏經之先河,之後歷代編纂者不斷蒐集增補,至明清時代,有《洪武藏》、《永樂藏》、《嘉.....
臺灣佛教論壇佛光大學召開 探討臺灣佛教跨域移動
大學、慈濟大學、圓光佛學院等校師生百餘人齊聚一堂,線上則有來自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印尼、越南、澳洲、美國等60餘人參與。十方大眾共襄盛舉,討論熱烈。 開幕式上,佛光大學董事長慈惠法師 致詞提到,佛陀在印度遊化弘法就是跨域移動的展現,這種弘法利生的積極精神貫穿了佛教二千年的歷史,而臺灣佛教在歷史中與不同地域的人們、宗教、文化、習俗等各面向產生互動交流,藉本次論壇可以讓人們更清楚地體認到台灣佛教的多元與精采。 佛光大學校長何卓飛 表示,臺灣佛教充滿能量,這是緣於臺灣佛教一直受到不同區域民族的文化、宗教與藝術等方面衝擊與融合,而在本次論壇的各場學術討論中,將能展現台灣佛教的豐富樣貌。 佛教研究中心主.....
佛塔與經典對論 蘭卡斯特探討金剛經含義與結構
經》是以禮拜供養為主,或是以經典傳達要義為要? 蘭卡斯特引述《金剛經》所說,一個人擁有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全數布施的功德為何?但一個人能夠受持、讀誦,為他人說四句偈,其功德和供養佛塔等同。蘭卡斯特指出,印度佛教早期並沒有留下文字記錄,但《金剛經》改變了此形式,讓文字書寫成了有力量且帶有神聖性。 而最後回歸到《金剛經》的空性,很多行為都是「空」的,佛像也是「空的」,如終究「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圖說: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的英文佛學講座,3月4日晚間邀請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語言學系終身榮譽教授路易斯‧蘭卡斯特(Prof. Lewis Lancaster),講說「金剛經的含義與結構」.....
義淨與《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
唐代義淨三藏是著名的法師、翻譯家、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曾在長安大薦福寺翻經院譯出338 字《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本文對這部經典與法印的學說做了梳理,認為這部經典與南印度海洋佛教的背景有關係,經中所說的海中娑竭羅龍王之龍族,是海洋佛教的主角,但在天地海中的地位最低。「法印」最早是從「五印」開始,按照減法而分別成為「四印」和「三印」。法印的遞減,是佛教界內部對理論的認識深入後整合而成的。「苦印」被單獨地提出來,與海邊的苦難生活有重要的關係。
只要你成才,我願為你犧牲!
《華嚴經入門》第十講:多種教法
之前我們曾經談到,《華嚴經》這部大型宗教歌劇第六幕第一場的第二十二品即〈十地品〉,該品中非常巧妙地梳理了菩薩的修行進階過程,由此不難理解何以《十地經》能夠作為獨立經典在印度輾轉流傳的原因。《華嚴經》的編纂‧ 製作者把此品中的教說,定位為菩薩最高階層的修行境地,編列在〈十回向品〉的後面。他們認為所謂的菩薩,在精通回向這一重要的利他修行以後,才能深入真正的自利世界,然後成就佛道。這種見解相當精闢。
學者與行者共論《六祖壇經》的解脫觀
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主持,邀請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與百家講壇主講人、浙江大學董平教授,暢談《六祖壇經》的解脫觀。全球五大洲於youtube及zoom等不同網路平台同步聞法。 董平教授從文明發展的角度,追溯古印度的「苦感」文化,是佛教乃至婆羅門教植根的土壤。因為經歷苦難,所以就要探討如何「解脫」,並從中發展出「禪定」(dhyāna)的修行形式。在此基礎上,禪在印度是指一種獨特的修行樣式、身體狀態,並導向一種獨特的精神境界。這樣的印度禪傳入中國後,到了六祖惠能大師以創造性的解釋及實踐,將「禪」蛻變成解脫的代名詞,成為「明心見性」的手段和方法。由於《壇經》的影響,「禪宗」作為一種精神,在唐朝之後不只給中國.....
扶南《寶雲經》與海洋文化
扶南是中世紀東南亞的南海大國之一,也是與中國佛教文化交流的重鎮。兩國既有官方的交流,也有民間來往,其中佛教文化是兩國交流基礎。從南印度乘船到中國,扶南是必經之路,也是重要中轉站。許多印度僧人帶著經典到中國,再將經典譯出,豐富了中國佛教內容。《寶雲經》是來華扶南僧人曼陀羅仙在中國譯出的經典,是海上絲綢之路交流成果。該經在中國曾經有過數個譯本,對大乘佛教在中國傳播起到過一定的作用。
南詔大理塔藏文物新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