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藏海無涯」大藏經通俗講座
「藏海無涯」大藏經通俗講座 活動主旨: 從世界非遺文物佛經雕版,呈現中華文明印刷之美。 透過學術的考察,探究佛教圖像、文字、音聲弘法的藝術內涵。 透過大藏經俗講,認識漢譯佛典的傳播歷史。 通俗講座: 日期:8/16-17(六-日) 地點:佛光山藏經樓法寶堂 【第一場藝術類】 大藏經的雕版藝術:佛光藏珍——走讀金陵刻經處 主講:如常法師、曾淑賢教授 主持:妙凡法師 【第二場文本類】 大藏經編纂的歷史:寫經、刻經與活字版時代的藏經 主講:萬金川教授 主持:永本法師 【第三場音樂類】 佛教音樂與儀式:聲音如何塑造宗教氛圍 主講:永富法師 主持:妙凡法師 報名連結:https:.....
有助於帶領 與教導學生掌握該社會現象應聚焦的議題(Heeg et al. 2021)。 作者簡介 陳登翔 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社會學博士,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助研究員。研究 領域為華人移民與跨國宗教、傳播科技與人際關係。目前主要關注臺灣 宗教團體在跨宗教交流過程中的信徒動員,包含宗教義理內容與論述、 領導者卡里斯瑪、組織文化、信徒的信仰認同等,各要素間的運作與影 響。本文嘗試說明客觀詮釋學以團體進行分析的理論基礎與執行序列分 析的實際狀況,並試圖指出其方法在質性研究材料上的應用,以及對於 社會學研究可能帶來的啟發。 團 體 分 析 做 為 質 性 資 料 分 析 的 基 礎 137 .....
星雲大師大眾傳媒實踐研究
星雲大師一生的弘法活動與大眾傅媒實踐緊密結合,雲大師積極透過大眾傳媒弘揚佛法,他早期創辦、發行報刊、推動佛教在電視、廣播中的傳播,後期緊隨時代步伐創辦「佛光山大眾傳媒群落」,雲大師成功地將佛教文化轉化為媒體化的產品,讓佛教更容易為大眾接受,他的實踐為佛教在大眾傳媒的傳播提供了典範。
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
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  Hsing Yun Award for Contribution to Truth, Beautiful, and Good News
真善美傳播貢獻獎
真善美傳播貢獻獎  Truthful, Virtuous, and Beautiful Media Awards
真善美新聞傳播獎
真善美新聞傳播獎  Truthful, Virtuous and Beautiful Media Award
共生概念的哲學考察——基於星雲大師有關共生的思考與實踐
借用布賴恩.斯托克(Brian Stock)的「文字社群」(textualcommunity)概念,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詞彙,這些流行詞彙,往往反映著這個時代的精神風貌,並進而引發新的精神運動。如果按照這種理論來考量當今中國社會,「共生」一詞,可以成為我們極佳的研究對象。近二十年,「共生」一詞,逐漸在神州大地嶄露頭角,頻繁出現在各種場合,甚至成為官方話語,這種勢頭方興未艾,有增無減。那麼,什麼是共生?共生一詞,是如何被人們所接受並廣為傳播的呢?本文力圖從哲學層面對「共生」予以理論性闡述,並以星雲大師的共生思想與實踐為個案,加以介紹。
我對星雲大師書法藝術的再認識
我們都知道,文學藝術,尤其是詩歌、書法、繪畫、雕塑、戲曲等,對宗教的傳播,功莫大焉,他以大眾喜聞樂見、賞心悅目的形式美好的傳遞著宗教的精神和理念,又是那麼的可感可觸、富於表現力,佛教尤其重視並擅於運用文學藝術的形式來弘傳教理教義,也就是︽法華經︾中所說的方便善巧,從而也衍生了豐厚的佛教藝術遺存,蔚為大觀。在這一研究背景下,加之自身興趣的原因,我選擇了星雲大師的書法藝術,尤其是﹁一筆字﹂書法藝術進行了關注。自覺因緣殊勝,內心歡喜。
扶南《寶雲經》與海洋文化
扶南是中世紀東南亞的南海大國之一,也是與中國佛教文化交流的重鎮。兩國既有官方的交流,也有民間來往,其中佛教文化是兩國交流基礎。從南印度乘船到中國,扶南是必經之路,也是重要中轉站。許多印度僧人帶著經典到中國,再將經典譯出,豐富了中國佛教內容。《寶雲經》是來華扶南僧人曼陀羅仙在中國譯出的經典,是海上絲綢之路交流成果。該經在中國曾經有過數個譯本,對大乘佛教在中國傳播起到過一定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