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經典詮釋的現代模式 —以星雲大師對《心經》內容與實踐的 解讀為例
印度的佛教作為異域文化,通過異地的語言文字形式傳播到了中國,經歷了出經、譯經、解經、印經、傳經等歷史進程,逐漸形成以經典為核心信仰對象的經典崇拜。《心經》是極為重要的般若經典,星雲大師對接兩千年來的經典崇拜傳統,反思傳統和今人詮釋的不足,對《心經》做出現代化的內容與實踐的解讀。代表了人間佛教經典崇拜的新模式,指明了未來經典詮釋、經典實踐乃至於整個佛教發展的正確方向。
佛教解經學與人間佛教教義體系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辦
系的時刻,因而,在佛教解經學的視域裡,可進一步建構人間佛教的教義體系。 李四龍教授強調把握佛教的現代化與知識化,說明發展「佛教解經學」的歷史意義。他指出,解經學不僅強化學界對隋唐佛教的研究重視,而透過詮釋學、形上學等研究方法,能夠豐富解經學的理論論述。李教授進一步提出,我們應當思考佛教在當代大學教育中的定位,如何將其與其他知識體系、社會學科乃至其他宗教進行融合與對話。他期望學者們能夠深入研讀佛典,把握佛教的核心智慧,使之切合時代脈動,為當前世界的相關問題提供解決之道。最後,李四龍教授援引了美國皮尤調查等數據,指出佛教信仰人口增加的趨勢不見樂觀。他建議,學者們應當通過解經學的研究,探討漢傳佛教如.....
川大《全集》論壇 研議人間佛教與社會人生
以滿足人類的細膩情感需求。他將《全集》匯歸為三個重要跨領域,跨越宗教的界限,進入人生各個領域;跨越政教關係,受到國家社會的肯定和接受;跨越僧俗的領域,佛教不再神秘,走入每一個人的生活。 段玉明由經典的詮釋到社會的維度(次元)二個面向說明,從古至今,佛教的經藏歷經六次結集,從佛教向世界各地傳播的歷史,證實了經藏的本土化、適時調適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傳統的經律論三藏,含括佛陀的一切教法;人間佛教是一種適應公民社會開展的佛教,《全集》包含了人間佛教的基礎教義。此書為21世紀人間佛教成功的實踐總結,三好、四給、五和,可為人間佛教健康有序的發展,提供觀念與實踐的學習, 閔麗提及2002年曾到佛光大學學術訪.....
程恭讓細說星雲大師貢獻 善巧方便弘傳人間佛教
知識和信仰的整合」,程恭讓提及,表面看似判教,實則八宗兼弘,不排斥漢、巴、梵三大語系與中觀、瑜伽、如來藏三大大乘系統,具備全新判教思想的大師,採取開放方式整合知識、思想和信仰,建立佛教的典範。 程恭讓詮釋「現代化」的意義,指出19至21世紀後的鄉鎮城市化、社會組織化、重視民主自由等價值理念,他相信大師「成功實現佛教現代化的重大轉型」,找到佛教生存發展之路,運用歌唱、戲劇、影片等現代技術的弘法方式,以及文學藝文化傳播佛教,透過文化教育重新建構,佛光系統是世界轉型最成功的例子。 他進一步指出,大師的貢獻就是「推進佛教國際版圖的大幅拓展」,在全球五大洲展現規模化、系統化的人間佛教已經超越佛陀時代。 .....
人間佛教座談會 學者雲集 開展研究新視野
平從社會學角度指出,人間佛教文化構成的基本內涵,具體表現為群體成員規範能力、儀式組織能力、社會情緒調控能力、參與社會公共事務能力、宗教活動合法化能力。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分析星雲大師對佛教教義的詮釋,是以原始佛教教義為根本,以大乘佛教為指標,將佛教還原真實面目──一個積極、超越、自我圓滿的佛教。 程恭讓:堅持正確方向 提高人間佛教國際發聲量 •淨化心靈 回應當代社會需求 •人間佛教 漢傳佛教珍貴資產 學術與修行互融 李利安開展佛學新視野 •跳脫空談 關懷人類生命願景 •自我圓滿 還原佛教真實面目 第六屆人間佛教座談會10月26至28日在佛光山雲居樓6樓展開5場討論會,來自大陸、美、加、德.....
人間佛教學第四堂課 人間佛教視角的法華經解讀
為指標。 《法華經》記載佛陀出世在世間,「一大事因緣」是為了讓眾生能夠開示悟入佛的知見,這是佛陀救渡眾生的大慈悲心。《法華經》提倡比丘和菩薩教團融合,授記一切眾生皆本具佛性,闡發契理、契機的教義,最佳詮釋了人間佛教「傳統為本,現代為用」,再現佛教對人心之淨化的緣由。 永本法師從學術考究,發掘佛陀度化眾生之精神。從教義探討有關「平等、融合、慈悲」等內涵,能對當代予以積極啟示。從「諸法實相」揭示人與自然一體,「六度」思想,賦予新的慈悲意涵。從而總結出:《法華經》為當代問題提供解決之道,營造尊重生命、愛護生態之氛圍,促進世界和平、心靈淨化與現世安樂。 永本法師說明天台宗依《法華經》而成立,天台智顗大.....
當代馬來穆斯林的佛教建築文化
本文旨在以清真寺為例,一析傳統佛教工巧明在今日東南亞馬來穆斯林社區的延續與發展。按傳統馬來社會對佛教的彌奴山(須彌山)世界觀進行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詮釋與結合,從而呈現三層式彌奴山型屋頂的佛寺與後來伊斯蘭教化的清真寺建築造型,形成了東南亞特點的佛教建築文化。至少從十三世紀開始,上述三層式彌奴山型建築先後形成了學界所辨識的傳統本土型、中國糅合型和後現代主義型三種子類,既為今日清真寺建築所延續,也為現代馬來穆斯林所自覺與傳承著。佛教建築文化之得以在現代馬來穆斯林社會繼續存在與發展,不能不歸功於後者對佛教建築所做出的伊斯蘭教化的相容詮釋與調整,從而使歷史文明的連續性成為可能。
觀音與海洋——明代東南沿海的觀音信仰
觀音信仰傳入中土之後,歷經本土化及於各朝新舊文化元素重新建構中所形塑的觀音信仰內涵與形象變遷,至今已有不少研究涉及,詳細可參考拙著《觀音與海:明代東南沿海的觀音信仰》,茲不贅述。由於個人長時間關注明代佛教與社會文化交涉的世俗化議題,故對於觀音信仰如何與明代各時期的社會文化新舊元素之解構、重構等進行有機的文化融和,深感興趣。但本書並不著意對明代觀音信仰從事全面性探討,亦非個人能力所及。而是希望立足於東南沿海地區,較具體而翔實的觀察在長達兩三百年的明代歲月中,觀音信仰如何與東南沿海的文化,亦即如何藉助沿海的人事物與之互動交融而產生內涵與形象上的轉變,依此詮釋觀音與海洋的某種關係。箇中非常複雜而多元的演變過程之究明雖屬不易,但或許是理解觀音信仰在地化與信俗化的切入點之一。
星雲大師對臨濟禪的現代詮釋與傳承
通覽中國佛教的歷史和現狀,顯而易見,星雲大師是在世界範圍內實踐並推動人間佛教的工程師。他說:「人間佛教就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是有助於幸福人生增進的教法。」基於這樣的理念,他數十年如一日,奔走人海,摩頂放踵,百挫而無反顧。如果說太虛大師在中國近代史上提出了人間佛教的概念,並嘗試系統化的理論論證,那麼,星雲大師無疑是全面實踐人間佛教的第一人。
典範重塑——從《畫說十大弟子》談佛教生命教育的當代實踐
本文試從佛光文化出版的《畫說十大弟子》改編僧傳著手,探究如何透過改編重塑聖者的當代形象,並以此建構當代佛教生命教育的實踐範示。 透過視覺的圖象符號分析,認為此書運用不同媒介系統的結合形塑聖者形象為其改編特色,而運用照片、圖畫等不同媒介系統所再現聖者形象的內涵,一是以佛教照片的事實引用,協助讀者在其自身的文化脈絡下感知符號的意義;二是運用圖畫語彙翻譯並重顯抽象的佛教觀念。而對於佛教生命教育的實踐範示,則分從二部分探討。一是在文字與圖象的交互指涉中,探究生命意義空缺如何由讀者填補,並在填補中開展自身生命的意義。另外,則從讀者接受及詮釋的理解中,探究適應讀者接受而建構的生命教育範示,其內涵有三:一是慧命承襲的共同典範。二是教育的學習模範。三是建構學佛者的聖者典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