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現代禪與中華信義神學院對話的根本問題與焦點—現代禪教團與中華信義神學院對話初探(下)
從《星雲禪話》的書寫看禪觀下的兩種真實
禪家公案在逐漸獨立的過程中,脫離了歷史背景,成為一個高度抽象化的「敲門瓦子」。而《星雲禪話》在繼承了古代公案簡單化、程式化書寫傳統的基礎上,重視對公案「具體情境」的描述,再次將公案置於歷史性敘述中。同時,對公案進行了重新組合,並增飾以文,使得書寫「文質彬彬」。《星雲禪話》對公案的重構主要是在構建禪史以及塑造禪者上,並用現代白話翻新了公案語言。禪門燈史、傳記公案歷來受到「偽史」的批判,在歷史與時間的思維習慣下,虛構法系、杜撰史書等問題輒需撥亂反正。然而作為追求終極意義的宗教,「吾道一以貫之」,其超越性未曾變易。禪宗的「真」不在耳聽目見,不在外境事相,亦不在知識學識,而在真如本性。一旦觸及真心,詩文也好,佛禪也罷,隨緣歡喜,妙趣橫生。
流水下山非有意
流水下山非有意 Water Streams Down a Mountain Without Intention
人間佛教下的叢林光影 ─清規制度的中國化與實踐意涵
禪宗叢林制度的創立,可以追溯到佛陀時代的僧團傳統,僧侶在共住共修中秉持清淨和合的戒律生活。中國唐代,馬祖道一開創叢林,百丈懷海制定清規,使寺院生活逐步擺脫單純依賴印度律儀的模式,轉化為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清規制度。此制度結合儒家禮樂精神與中國宗法倫理,強調僧團自治、職事分明與和合共住,不僅維護了僧團秩序與修行品質,也適應了歷代社會政治與經濟環境的變遷。 進入現代,「人間佛教」理念強調佛法入世、關懷社會,為叢林制度注入新生,使其由山林閉鎖走向都市弘化,由靜態規範轉化為動態實踐。本文透過歷史演變與制度分析,探討叢林清規如何在保持佛法核心精神的同時,融入中國文化並因應社會需求,進而體現佛教跨文化傳播與本土化調適的典範。透過叢林制度於現代教育、社會服務、文化轉譯中的光影流轉,本文旨在呈現其制度轉型與宗教實踐的時代價值。
山陰詩友喧四座,佳句縱橫不廢禪—支遁考評
印順導師不曾說過禪宗是「梵我外道」--回應慧昭法師與陳英善小姐之「印順法師說」
從來隱者不離禪——詩人陶淵明速寫
戒殺詩 ─ 名殊體不殊
戒殺詩 ─ 名殊體不殊  Though the Names Differ, the Essence Does Not
《維摩詰經》的不二觀 淵默如雷
等種種二元性觀念進行疏通。只有融通這些對立,才是進入「不二」的境界。「不二法門」超越了語言,因此維摩詰「默然無說」,靜默的力量,淵默如雷。 龔教授點明《維摩經》對中國佛教影響深遠,參與注疏的學派眾多。禪宗《六祖壇經》的「法無頓漸」、「即煩惱是菩提」等等的觀念,大都是從《維摩經》中的「不二觀」引申出來的。 龔教授從《維摩詰經・弟子品》:「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找到實踐經文的方法。人間佛教「以出世之心,做入世的工作」的修行方式,正是受到《維摩詰經》的啟發。 永富法師解說《維摩詰經》的用語,與一般人的日常思考不同。日常所見都是相對性的,如動靜、天地、垢淨等等。這種二分法會讓人起分別心,帶來對立與障礙.....
勸世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