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禪與維根斯坦的後期思想比較
本文之目的在比較禪與維根斯坦後期思想的異同,以促使東西文化的交流,認識,使中國再度創造出更新穎,更充實的思想內容. 作者在處理結構上,首先分論禪宗的思想內容與維根斯坦的後期思想,解釋禪之與禪宗? 禪宗的歷史發展? 禪宗的要義? 禪宗的語言特性? 及略述維根斯坦對哲學,對意義的看法? 說明「瞭解」一詞的義涵? 和其《哲學研究》一書的特色? 繼則比較兩者思想,言其相似處在:一,兩者的目的皆在使心靈無礙. 二. 不建立體系,應病與藥. 三. 語言是一種權宜之計. 四. 著重人生實際的生活面. 五. 還原事物的形上本來面目. 六. 強調心靈的價值. 而其相異處在:一. 兩者重心不同. 二. 語言功能不同. 三. 動作表示法之不同. 四. 方法不同. 五. 對「看」採取不同的看法。
星雲大師文學思想學術研討會 武漢大學隆重登場
淨土、推進兩岸和平統一具有重要意義。 與會學者皆是全國高校文學領域的學者教授,分別來自山東、河北、浙江、安徽、湖北等高校,對於人間佛教的推動有融合推進的作用。 圖說:《星雲大師全集》主編蔡孟樺介紹書中特色。 人間社記者陳后攝 圖說:會議由武漢大學中國宗教文學與宗教文獻研究中心主任吳光正主持,教育部長江學者、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陳文新、武漢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蕭紅、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蔡孟樺、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培鋒、浙江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崔小敬致開幕詞。 人間社記者陳后攝 星雲大師文學思想研討會閉幕 拓展學術思路 由武漢大學文學院、武漢大學中國宗教文學與宗教文獻研究中心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聯合主辦.....
星雲大師的慈悲思想與實踐研究
慈悲作為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教的代表精神之一,普遍出現於各派的理論討論與實踐過程中,不同的解讀與實踐也反映了各家的獨特立場,本文的主要關注點則是當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方面,本文選擇將星雲大師講述慈悲的代表篇目〈佛教的慈悲主義〉,與解讀慈悲較為詳實的隋代高僧淨影慧遠的名作《大乘義章》中關於四無量心的部分進行對比,以顯示前者鮮明的人間佛教特色;實踐方面,本文繞過已經有的宏觀層面的眾多研究,將關注點轉向星雲大師在行為上的具體細節,並將慈悲施予的對象分為上親、下親、中人、下怨、上怨五個方面加以討論,以期從具體的日常活動中見微知著,發掘出星雲大師有關慈悲的實踐特色。
談星雲大師講經說法的特色
試論東方美學的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