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論宋代天台宗山家、山外之爭
宋代天台宗內部的山家、山外之爭,前後綿歷四十年,在過程上顯得極其複雜,所爭論的問題則涉及到經典及教義的諸方面。
喬達摩佛陀之凡聖問題
由於佛教流傳時間久遠,地區廣大,佛教教主不再被視為凡人,而是個超人或神。法報化三身的觀念與大乘佛法有密切關係,但小乘者,如說出世部和大眾部都認為佛陀具有異乎常人的特性。作者主張此問題應回溯到紀元前四世紀,甚至佛陀在生時,從巴利文經典的記載加以釐清。 本文分三部分:一. 巴利文獻中佛陀的超凡特性:根據《大般涅槃經》和《長阿含》,佛陀壽量無有邊際,佛陀以其威神力渡河,有天眼通,能預知未來事實,具三十二完美身相。 二. 佛陀早年的神異事蹟:佛陀的神奇事蹟似乎集中在其早年時候,如右協所生等。這些奇妙事蹟很可能是在佛教勢力鞏固,和佛陀被稱為「天人師」後,後人才加以杜撰的。 三. 佛陀如凡人的一面:論理和仁慈的行為,過王子的生活,老死之相等。又根據考古發現佛陀二大弟子遺體及佛陀出生地點,丈室,初轉法輪地的史蹟,可以合理地假定佛陀確實如普通人存在過。顯然佛陀生而為人,但入滅後被提昇為「超人」,變成偉大的神。
法華經之弘傳者「法師」的詮義探研
《法華經》乃天台宗所依之根本聖典,智者大師依此經而深獲自內證,得法華三大部的名著問世,並且成為天台宗傳承史上重要之依據論疏。故研究之首先,必以此為目標。閱讀 之初,發現《法華經》的菩薩道,竟然是以五種法師──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的五種行門,作為其成佛方法,此為其他經典所沒有之特點(一般經典亦強調受持、解說的功德殊勝,但無此經如此明確點出,此五行乃成佛之要道),促使我想探討之動機。
淺議維摩詰之形象——以鳩摩羅什譯本為例
《維摩詰經》全稱《維摩詰所說經》,又名《維摩經》、《淨名經》、《不可思議解脫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也是漢譯佛經中,文學性較強且對中國文人及其文學創作影響較大的佛經之一。該經前後七譯,今僅存三個譯本,分別是三國吳.支謙譯《佛說維摩詰經》二卷,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三卷,唐.玄奘譯《說無垢稱經》六卷。在這三個譯本中,鳩摩羅什的譯文義理信達、簡潔平易、生動曉暢、文學性極強,正如胡適所說:「他(鳩摩羅什)譯的書,雖然掃除了浮文藻飾,卻仍有文學的意味。……委曲婉轉,務求達意,即此一點求真實求明顯的誠意便是真文學的根苗了。」
人間佛教的「人間性」與經典詮釋之間
我曾經在數年前所發表的〈批判、圓融、會通―論人間佛教的「人間性」與「現代性」〉一文中,提出相對於「現化性」的「人間性」概念,但同時也區別「人間性」這個概念有同亦有異於啟蒙運動的「人文」(humanity;也可譯為人性)之處,最後我界定人間佛教的性格為一「批判性的人文主義」。
關於大佛頂首楞嚴經傳譯之研究
關於《大佛頂首楞嚴經》的譯者,有二種說法:一者認為是般剌蜜帝等譯出; 另一說法則為懷迪所譯. 此經有二譯人署名的情形,顯示其傳譯極為可疑. 而作者探究此二署名的由來又皆不實,故推斷有關此經為翻譯之作的說法不足採信,可能係一偽作。 此經在中國向來被認為是真典,但在日本最初由普照請來此經時,就已有真偽之論諍. 作者認為著述此經者以首楞嚴經作為從金剛大道場經中抄出之別行經,企圖以此瞞過世人; 其附以首楞嚴之題名,亦是來自《首楞嚴三昧經》. 而其教旨也有不少是根據《大乘起信論》等諸大乘經典而來,甚至和道教思想相混和. 總此原因,作者以為此經絕非梵本之翻譯,而成書年代應在久視元年 (西元700年) 後。
星雲大師的幸福之道新解 ―以《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為例
星雲大師於《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下文簡稱《十種》)一書中,依據《妙慧童女經》中的10 個問題以及各自提出的4 種應對方式,進一步作了更契合當下大眾的幸福獲取需求的觀察與解讀,使得經典煥發出新的生機,並且以此給大眾帶來幸福獲取的啟示。因此,這本書既是大師關於幸福討論的經典合集,亦是大師智慧透過經典進行的再度發散。星雲大師對這本經典的解讀,也有利於現代人從中得到啟示,由此而知曉一些獲取幸福的方式。
《佛教海線絲綢之路》新書分享 蘭卡斯特教授親述研究里程碑
國而後弘傳世界各地的佛教,有哪些重要性?蘭卡斯特表示,今天對中國佛教具有影響力的人物、理念與實踐,多由廣州傳入,包含禪宗初祖、瑜伽典籍、海洋觀音、比丘尼具足戒法等;若只把目光放在長安,以及從長安傳入的經典、習俗和實踐,則無法全面理解現今中國佛教的景象。 最後,問及這個研究最大的挑戰。蘭卡斯特答道,由於缺乏文獻,因此委派年輕的考古團隊,攜帶全球定位系統儀器,前往擁有佛教遺址的考古地點,把遺址精準地標示在地圖上。透過蒐集大量的資料與繪製精確的地圖,得以論證佛教的海路傳播。 收看線上新書分享會後,各地觀眾熱烈回響。美國西來寺三好學園教師Christine Khanbijian表示,從前未能想像海上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