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評吳光正《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的早期文學創作》
吳教授對於大師的每一部著作,都能很清楚地標舉出重要旨意、特色,乃至於對於展現大師宗教情操、文化關懷與弘法利生理想的積極對應之處,不只能顯現大師在現代「人間佛教」發展史上,關係著思想與具體作為的重要地位與影響力,也讓這幾本早年的重要創作,在中國宗教文學的發展史上,確立具體而關鍵的地位,顯現擬人化物語、小說、傳記與遊記的寫作文體,在新時代佛教弘傳、理論思辨、教團改革歷程中,都可以是具有影響力的載體,甚至連動影響到佛教透過戲劇、電影、電視劇表現的製作與取材趨向。
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
《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的理論問題 星雲大師各體文學創作 人間佛教與星雲大師的文學創作 佛光山的發展進程與星雲大師的文學創作 宗教經驗與星雲大師的文學創作 星雲大師文學創作風格 星雲大師文學創作的語言特色 星雲大師的演講風格 文學載體與星雲大師的文學創作 星雲大師一筆字研究 兩岸學者 武漢大學文學院、武漢大學中國宗教文學與宗教文獻研究中心、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從歌劇「阿西斯的聖芳濟各」來談梅湘的宗教音樂
本文從梅湘「阿西斯的聖芳濟各」一齣歌劇切入論述梅湘的宗教音樂。引言從本歌劇摘錄三段歌詞扼要勾勒梅湘在本劇中所表達的宗教音樂思想,讓讀者先傾聽梅湘本人現身說法以掌握本文主旨。接著首先簡介梅湘的生平、一般宗教思想和音樂特色,並按編年體扼要羅列其較具代表性之一般和宗教音樂創作。本歌劇由梅湘本人從1975至1983前後八年親自撰詞作曲而成,不論就歌劇劇情歌詞和作曲技法而言堪稱是梅湘宗教音樂的集大成之作,就劇情歌詞中所凸顯的宗教主題和梅湘如何運用其作曲技巧試圖表達這些宗教主題在本文中有進一步的論述。藉由當代作曲大師梅湘的這一齣蘊含深遠宗教思想的歌劇,我們一則得以開拓現代宗教音樂的視野,再則也可以從宗教音樂觀點探索梅湘的音樂創作。
隨順根機《法華經》善巧方便接引有道
,於8月1日播出第六堂課──《法華經》的善巧方便觀,由佛光山中區總住持覺居法師主持,邀請佛光山都監院頭單書記、佛光山義工會會長慧屏法師,以及東南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董群教授,共同探討《法華經》的思想特色和善巧方便對佛教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在修行和弘法上的啟發與實踐。 董群教授對佛學、宗教倫理、中國哲學等方面的研究,造詣甚高,並長期致力於人文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在中國傳統文化推廣上著力尤深,佛光文化出版,由他釋譯的《法華經》,更是深受歡迎。對於《法華經》的善巧方便觀,董群教授從三個層面來展開,分別是《法華經》經題要義的解說、思想的內容歸納、以及善巧方便的詮釋。 董群教授認為「諸法實相」是《法華.....
略談禪宗的修證特色
《法華經》的特色、價值與文獻應用
《法華經》在佛教聖典中,是一部廣受尊崇而被信奉的經典,不但具有文學價值,而且被稱為經中之王。依其經文內容來看,處處顯示與其他大乘經典不同之處。以下從幾個角度來談談《法華經》的特色。
《星雲禪話》的六大特色
星雲大師敬畏觀的思想淵源及其社會實踐
「山河大地皆為佛體」、「蟲魚鳥獸皆有佛心」,1 星雲大師所宣揚的「人間佛教」思想立足於傳統的佛教思想並實現了一種社會性超越,其最大的特色在於其積極入世的情感認知、人格特質及對現實人心與社會的極大關懷。「不殺生」(對一切有情眾生的敬畏)、「眾生平等」(對眾生平等的敬畏)、「因果報應」(因果敬畏,對佛法的敬畏)是其敬畏觀的思想來源。星雲大師始終在回歸佛陀本懷中關注現實問題,並基於一種神聖敬畏之心去關懷大眾,對於現代化進程中的自我意義追尋、家庭關係和睦、道德良心之構建等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星雲大師敬畏觀的理論內涵及其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既是佛教現代性體現,亦是佛教在現代化變遷中不斷深入社會與人心,不斷與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適應的積極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