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漢文大藏經國際會議 學者肯定佛光山的努力
及有在法師則直接以佛光山「藏經數位化工程」為例,介紹藏經數位化的概念,可以提高電腦對圖像的辨識率,以減輕人工打字輸入與配對的工作負擔。 漢文大藏經是漢傳佛教的珍貴文獻,不僅有宗教、歷史的價值,在語言、人文、考古、藝術等各領域的意義也值得深入探討,而當前全球正熱議的課題,則是如何善用科技,來幫助佛教雕版藏經的保存與研究分析。 會議中,東、西方學者皆投入開發佛教藏經的相關研究工具,視佛教藏經為文獻學上的重要遺產,從中累積並分析出有效資料,再延伸到多元平台來展現。值得一提的是,佛光山所出版的佛光大辭典、佛光大藏經等,多次被發表者提及,甚至作為範例;眾多學者對於佛光山的努力予以肯定,並期待佛光山未來在.....
佛教藏經國際學術研討會 佛光山舉行
術研討會,探討佛教各傳統藏經之現況與發展。 研討會邀請海內外知名藏經研究專家,有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佛學教授蘭卡斯特教授、亞利桑那大學教授吳疆、美國西來大學教授龍達瑞、韓國大真大學柳富鉉教授、德國海德堡人文與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蔡穗玲、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萬金川教授等16位學者,從巴利藏、藏文大藏經(甘珠爾)、開寶藏、高麗大藏經初再雕本、趙城金藏、永樂北藏、佛光大藏經、卍續藏經、明清佛教藏外珍稀文獻、石刻佛經、佛經寫本,及佛教經典數位、人工智能佛教藏經等13種類別角度去探討佛教藏經。這是一場結合理論與實踐的藏經學術的饗宴,將帶領大眾穿越時空與法相遇,歡迎大家前往佛光山雲來集參加。 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
隨順根機《法華經》善巧方便接引有道
及東南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董群教授,共同探討《法華經》的思想特色和善巧方便對佛教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在修行和弘法上的啟發與實踐。 董群教授對佛學、宗教倫理、中國哲學等方面的研究,造詣甚高,並長期致力於人文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在中國傳統文化推廣上著力尤深,佛光文化出版,由他釋譯的《法華經》,更是深受歡迎。對於《法華經》的善巧方便觀,董群教授從三個層面來展開,分別是《法華經》經題要義的解說、思想的內容歸納、以及善巧方便的詮釋。 董群教授認為「諸法實相」是《法華經》根本內容之一,而「開、示、悟、入」佛知見,更是佛出世的一大因緣,也是《法華經》的重要特色,對於用權便之教來顯現一乘的實教,即所謂的「開.....
星雲大師的環保思想與菩薩精神
本文通過查閱星雲大師的諸多著作,採用文本分析法,梳理了星雲大師的環保思想,得出結論:星雲大師的保思想體現四大菩薩悲、智、願、行的精神,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星雲大師重視環保體現了「悲」的精神,因為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最終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傷亡與損失。當然星雲大師對有情眾生、乃至無情物都有一顆慈悲心,所以提倡護生、惜福,保護動植物,保護環境,以及珍惜資源;星雲大師對環保的大力提倡,源自其佛學之「智」,大師「緣起」論證人與宇宙、自然是「同體共生」的關係,宇宙中的森羅萬象都是從「我」的生命中自然流出,所以我們要尊重自然,此外,大師也深具世俗智慧,指出在環保問題上要使用科學的方法;星雲大師踐行環保是為了實現建設人間淨土之「願」,阿彌陀淨土以及其他一切淨土世界都澈底推行環境保的最佳典範,因此要建設人間淨土也必須解決環境汙染問題;星雲大師帶領著佛光山僧信二眾努力實踐環保之「行」,如回收垃圾循環再利用,回收資源一起辦大學、建寺院等,佛光山本身就是一個環境保護的絕佳例子。星雲大師還時時教導大眾如何環保,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辦法和舉措,讓我們能在生活的細微處進行人間佛教的修行。
回答,而是根據客觀 詮釋學的觀點,認為分析團體中成員之間的相互論辯,是分析時 最重要的核心,必須保持各種分析、各種可能性的討論狀態。同 時,分析團體首要關心的不是成員人數,而是團體的成員是否有 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訓練背景、語言的敏感度和邏輯思考 能力。僅有心智尚未成熟,與無法承受分析過程的人員應該被排 除,並且希望團體成員的整體經驗能夠盡可能地多元豐富,這將 有助於設想文本內容的其他可能性。成員須在心態上已經準備好 加入團體中的系統性的爭論(Oevermann et al. 1976: 393)。 在成員學術背景的部分,客觀詮釋學認為詮釋的有效性,是 立基於分析團體遵循序列分析的程序,.....
匠心具足:親近台灣傳統工藝
印光法師普勸「敬惜字紙」的文化內涵和現實意義
印光法師的淨土思想,在普勸「敬惜字紙」的文化實踐中得以集中體現。具體而言,印光法師「敬惜字紙」的思想,巧妙地融合了儒家「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八個德目,並以佛教的「因果報應」、「三世輪迴」等理念貫穿始終,從而使上、中、下三根之人都能有效地參與到「敬惜字紙」的文化實踐之中,最終實現人間重回淨土的理想。可以說,印光法師「敬惜字紙」的思想,是他會通梵華兩大文明的良果之一。在現代化文明的視野下,深入挖掘印光法師「敬惜字紙」的文化內涵,對於鞏固文化主體性、淨化社會風氣以及推動人間佛教的發展,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入魂的體貼與貫耳的叮嚀】
線上閱讀 【入魂的體貼與貫耳的叮嚀】 佛光大學萬金川教授,述說當年在大師的號召之下,以紹繼古代書院傳統為己任,以重整中國人文精神為職志,想要建立一所與眾不同的新型大學。 影片點閱:https://youtu.be/Jiho4t38msw 全文詳閱:https://lurl.cc/3bilUk 佛光大學萬金川教授,述說當年在大師的號召之下,以紹繼古代書院傳統為己任,以重整中國人文精神為職志,想要建立一所與眾不同的新型大學。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星雲禪話》的六大特色
共生概念的哲學考察——基於星雲大師有關共生的思考與實踐
借用布賴恩.斯托克(Brian Stock)的「文字社群」(textualcommunity)概念,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詞彙,這些流行詞彙,往往反映著這個時代的精神風貌,並進而引發新的精神運動。如果按照這種理論來考量當今中國社會,「共生」一詞,可以成為我們極佳的研究對象。近二十年,「共生」一詞,逐漸在神州大地嶄露頭角,頻繁出現在各種場合,甚至成為官方話語,這種勢頭方興未艾,有增無減。那麼,什麼是共生?共生一詞,是如何被人們所接受並廣為傳播的呢?本文力圖從哲學層面對「共生」予以理論性闡述,並以星雲大師的共生思想與實踐為個案,加以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