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匠心具足:親近台灣傳統工藝
【入魂的體貼與貫耳的叮嚀】
線上閱讀 【入魂的體貼與貫耳的叮嚀】 佛光大學萬金川教授,述說當年在大師的號召之下,以紹繼古代書院傳統為己任,以重整中國人文精神為職志,想要建立一所與眾不同的新型大學。 影片點閱:https://youtu.be/Jiho4t38msw 全文詳閱:https://lurl.cc/3bilUk 佛光大學萬金川教授,述說當年在大師的號召之下,以紹繼古代書院傳統為己任,以重整中國人文精神為職志,想要建立一所與眾不同的新型大學。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星雲禪話》的六大特色
共生概念的哲學考察——基於星雲大師有關共生的思考與實踐
借用布賴恩.斯托克(Brian Stock)的「文字社群」(textualcommunity)概念,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詞彙,這些流行詞彙,往往反映著這個時代的精神風貌,並進而引發新的精神運動。如果按照這種理論來考量當今中國社會,「共生」一詞,可以成為我們極佳的研究對象。近二十年,「共生」一詞,逐漸在神州大地嶄露頭角,頻繁出現在各種場合,甚至成為官方話語,這種勢頭方興未艾,有增無減。那麼,什麼是共生?共生一詞,是如何被人們所接受並廣為傳播的呢?本文力圖從哲學層面對「共生」予以理論性闡述,並以星雲大師的共生思想與實踐為個案,加以介紹。
《華嚴經》圓融思想的實踐 善用其心
高雄報導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的「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12月1日播出今年最後一堂課:「《華嚴經》的圓融觀」。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主持。邀請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中國計量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邱高興教授擔任與談人。兩位與談人運用經文、圖表以及影片,讓大眾從不同面向來認識《華嚴經》的圓融無礙。 邱高興教授說明《華嚴經》全稱為:《大方廣佛華嚴經》,是華嚴宗的宗經。佛門有「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的說法。佛弟子的〈三皈依文〉,就出自《華嚴經》。漢譯本有北天竺佛馱跋陀羅(覺賢)譯的六十卷三十四品,稱為舊譯或《六十華嚴》、于闐實叉難陀(喜學)譯的八十卷三十九品,稱為新譯或《八十華嚴》、.....
吉藏《金剛般若疏》研究
對於吉藏思想的研究,有一類主題內容涉及其釋經的研究,相對來說,這一類研究之中,學術界對其疏釋《金剛經》的研究作品並不多見,這也是本文選擇這一主題的一個原因。1 吉藏對於般若類經典的解釋有兩部重要的作品:一是對於什譯《金剛經》的解釋,有《金剛般若疏》4 卷;二是對於《大品般若》即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解釋,有《大品經義疏》10 卷。
「安心」的金鑰匙
生活的煩惱,或許源於社會的變遷,但論其根本,還在於我們的內心。《金剛經》五千多字,是一部安心的寶典;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則是打開這部寶典的金鑰匙。
禪藝合流與石濤畫論的禪美學
禪在中國流佈的過程當中,與中國的人文傳統逐漸融和,在藝術上,產生了「禪藝合流」的現象,綻放了文化史與宗教史的奇葩。尤其是禪的意境對於文人畫、詩詞、林園、音樂、茶道都曾產生本質底影響,本文特別就禪藝合流中的禪畫與禪的意境美學的關係,予以闡述。 本文的獨特論點在於以禪藝合流的觀點討論了禪畫發展的三個階段,並提出禪的符號論的不即不離來說明禪畫的理論基礎,並在筆者的意境美學體系之中,闡釋了石濤畫論的禪畫意境美學之體系。
研究員-龔雋
中山大學人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部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基地」外聘研究員 《新史學》(中華書局)學術編委 《漢語佛學評論》(上海古籍出版社)主編 龔雋 中國佛教思想史 比較宗教學及中國哲學史 《大乘起信論與佛學中國化》.(《中國佛教學術論典.法藏文庫》第31輯)(1995,文津出版社) 《禪學發微——以問題為中心的禪思想史研究》(2002,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 《禪史鉤沉:以問題為中心的.....
研究員-張家成
江南地域佛教(吳越佛教) 中國近現代佛教改革思潮 《虛雲:虛雲水天涯度蒼生》(1998,中天出版社) 《中國佛教文化》(2011,浙江大學出版社) 《神聖與世俗》(2012,浙江大學出版社)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副教授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 哲學碩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