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基督教「愛觀」與佛教「慈悲觀」的比較─宗教社會關懷的倫理基礎
大部分社會的倫理價值規準,都有著相當程度的排他性。宗教倫理雖然強調超絕的價值,但並不必然會與現世俗民道德相對立,甚至對俗民價值加以改造。例如,猶太教是以律法為主的宗教,強調公義的絕對性,因此對於非我族類的異邦人,採行不同的道德價值而絲亳不為忤。然而,在世界主要宗教中,基督教的「鄰人愛」與佛教的「大慈大悲」,提昇並改變了俗民排他的現實態度。雖則如此,這兩大宗教教義的基本出發點,以及其內在邏輯,仍然有著相當程度的差異。下文將分別論述此兩宗教的基本出發點。
從「柏林佛光山德文組」看德國弘法成效及佛教本土化
德國人性好沉思,是西方國家中最早體會佛教真諦,並禮讚佛教教義的國家。許多哲學家,如康德(Immanuel Kant)、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及音樂家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等,都是佛教的崇信者。佛教思想藉由這些哲學家、藝術家的啟蒙,於十九世紀得以在德國扎根。 1992年,滿徹法師奉派在柏林,成立佛光山道場,是漢傳佛教弘傳之濫觴。二十餘年來,柏林佛光山秉持佛光山文化、教育、慈善及修持四大宗旨弘揚佛法,成果彰顯。其中,值得探討的是,「柏林佛光山德文組」在1998年成立,並由德籍學員自發性地籌組、策畫、安排與執行。筆者即以此團體作為本研究的核心主軸,探究其在佛教本土化之進程中的文化適應、歷史地位及其意義或貢獻。
《阿含經》佛陀的修行弘法日記
如何實踐「以忍為力」的法門,展現菩薩悟道緣起性空,以慈悲智慧展現無我的生命實踐。 「《阿含經》是佛陀在原始佛教時代,生活的記錄。」主持人慧功法師總結二位主講人的內容,呼應陳陳永革教授提出的「《阿含經》教義具有奠基性的,佛法的本源性,佛教的生活性,教法的啟迪性,《阿含經》的核心就是清淨梵行的法味」對後來開展的大乘思想的影響。而今雖與佛陀相隔兩千多年後,但原始佛教的佛陀在人間的生活,與今日人間佛教相互輝映,正如星雲大師開示,不要要求佛陀保護我們,而是要依著佛陀的開示,在人生的道路上向著真理前進,達到學佛解脫的目標。 8月1日「《法華經》的善巧方便觀」,邀請佛光山義工會會長慧屏法師,以及東南大學佛教.....
義淨與《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
唐代義淨三藏是著名的法師、翻譯家、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曾在長安大薦福寺翻經院譯出338 字《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本文對這部經典與法印的學說做了梳理,認為這部經典與南印度海洋佛教的背景有關係,經中所說的海中娑竭羅龍王之龍族,是海洋佛教的主角,但在天地海中的地位最低。「法印」最早是從「五印」開始,按照減法而分別成為「四印」和「三印」。法印的遞減,是佛教界內部對理論的認識深入後整合而成的。「苦印」被單獨地提出來,與海邊的苦難生活有重要的關係。
華嚴宗的修行實踐與其教義思想的關係
自古以來,何為華嚴宗的修行實踐法門一直是一個含混的問題。華嚴宗人對此往往語焉不詳,宗外人士則多持有批評乃至貶損的態度。遠有天台宗批評華嚴宗有教無觀,徒有一番高蹈的理論卻缺少切實可行的實踐方法;近有佛學大家呂澂先生批評華嚴宗止步於構造理論的「精緻圖式」。
儒家八德
儒家八德 Eight Confucian Virtues
華嚴法界觀法的構造及其特質
本文針對華嚴祖師們,對觀行實踐法門的特質略加詮述. 首先提到華嚴法界觀法的分類與開展:日本凝然大師根據華嚴諸祖的立論,將華嚴觀法分為十類. 律藏大師將華嚴觀法分為三門,即約教淺深門,直顯奧旨門與寄顯染淨門. 杜順禪師的五教止觀,是以五教的深淺作為觀法的組織. 智儼對華嚴觀法的立論可分為兩大類,即為一般教義所產生的觀法,與僅限於華嚴別教的觀法. 法藏的「妄盡還原觀」總分為六門,法藏認為三界虛妄,唯一心作,並依據諸聖教開為十重來說明此心,即「十重唯識觀」. 澄觀的「華嚴心要觀」站在禪宗立場解說華嚴心要,「三聖圓融觀」是以文殊普賢之因分與如來之果分,如此因果不二而三聖圓融. 其次略述杜順法界觀門的結構:杜順的「法界觀門」為華嚴宗成立的磬石,在此對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三門分別加以敘述. 最後討論性起觀與緣起觀,性起與緣起乃一體之二義,故「法界緣起觀」可自「性起觀」來發揮其玄旨。
我對星雲大師書法藝術的再認識
我們都知道,文學藝術,尤其是詩歌、書法、繪畫、雕塑、戲曲等,對宗教的傳播,功莫大焉,他以大眾喜聞樂見、賞心悅目的形式美好的傳遞著宗教的精神和理念,又是那麼的可感可觸、富於表現力,佛教尤其重視並擅於運用文學藝術的形式來弘傳教理教義,也就是︽法華經︾中所說的方便善巧,從而也衍生了豐厚的佛教藝術遺存,蔚為大觀。在這一研究背景下,加之自身興趣的原因,我選擇了星雲大師的書法藝術,尤其是﹁一筆字﹂書法藝術進行了關注。自覺因緣殊勝,內心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