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A Discussion on "Faith" in Humanistic Buddhism as Exemplified by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Positive Forecasts for Life"
《人生卜事》是星雲大師依生命經驗口述的108則法語,希望佛法能在人有困境時,乃至日常生活中,做心靈上的指南。《人生卜事》的設計與用法看起來像算命,違背表面上的佛教教義:但是所謂的「卜事」不是占卜,而是透過對因果的釐清、身口意的淨化來改變人的命運。此設計受大眾的喜愛,展現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信仰觀。星雲大師針對當代迷信的引導,對比佛陀時代吠陀的祭祀儀式之教義,有多方面的相似之處,能看出星雲大師弘法的善巧方便。另外,本文旨在探討《人生卜事》如何引導人的正確信仰:從充滿迷信、恐懼,及個人慾望的信仰,到慈悲、智慧、利益眾生的菩薩道。
主題座談「拭目以待的挑戰與機遇:人間佛教如何面對AI時代的降臨」
AI時代下人間佛教的挑戰與機遇是非常必要的。 隨後,張文良教授通過“情”來展開觀點。他認為AI不僅是科技的突破,更是對人類思維模式的挑戰。現如今,AI甚至能夠創作詩歌、撰寫論文,這無疑對傳統學術和宗教信仰帶來了深遠影響。然而,AI的強大計算能力雖可模擬人類思維,卻缺乏“情感”的投入,而“情”是宗教乃至人類文化的核心要素。在論述AI與佛教的關係時,張教授特別強調了“情”的本體論地位。他從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出發,引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的觀點,指出宗教是“無情世界的感性”,其核心在於對人類情感需求的回應。而佛教尤其是人間佛教,正是基於慈悲與智慧的核心理念,並將“情”的維度提升至終極關懷的高度。佛教.....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ayana and Tiantai Thought in the Sung Dynasty
BUDDHIST PILGRIMAGE: “THE FOUR SACRED MOUNTAINS OF CHINESE BUDDHISM: PRESENCE OF BODHISATTVAS”
簡報/PPT 香港中文大學信和樓3樓李冠春堂LT1 BUDDHIST PILGRIMAGE: “THE FOUR SACRED MOUNTAINS OF CHINESE BUDDHISM: PRESENCE OF BODHISATTVAS” 主講者 / Lecturer:Professor Lewis Lancaster 摘要 / Abstract: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pilgrimag.....
「高牆心聲」—佛光山監獄教化活動的文本挖掘及 LDA 模型分析研究
佛教參與罪犯改造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本文以佛光山監獄教化活動為研究對象,意在通過分析參與者的直接回饋,探索活動對服刑人員的作用,提供監獄教化組織參考;使用TF-IDF 關鍵字提取和 LDA 模型,並進行特徵分組,分析106 篇參與心得;佛光山的監獄教化活動能夠積極影響參與者,不同活動產生不同效果。活動立足佛教「心靈」解脫,效果與「四給」理念契合,與教化點關係不大,與活動設計關係密切。「佛學會考」、「三皈五戒」活動具有較強宗教色彩,參與者更專注從內心獲得精神歸屬,群體間思想感悟相似。巡迴講座參與者更容易與主講人共情,加強自我反思,產生特有的內心感受。命題式書畫競賽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參與者思惟發散與情感宣洩。教化活動呈現連續性和承接性,與佛教「信解行證」修行契合。但教化組合仍處於非自覺狀態,未來的教化活動須靈活組織,有針對性地開展。
人間仏教と中国仏教の未来
仏教が中国に伝えられ、仏典の翻訳・流布が開始されたのは、西暦紀元 2 世紀、後漢の桓帝の時代からである。以来、諸王朝の興亡とそれらの治世のありように関りながら、インド・西域から訳経僧らが断続的に来朝し、また、中国から西域・インドに求法の旅に出た僧たちが訳経僧の役割も担って帰国して仏教を宣布し、仏教は次第に広く、かつ深く中国社会に広まっていった。そして、この過程において、時代の変化に対応しながら、仏教は中国固有の思想・信仰を取り込み、故地のインドの仏教とは異なるすがたを見せるようになった。今日まで続く、この中国的に変貌した仏教―それをわれわれは、総称して、中国仏教(Chinese Buddhism)と呼ぶ。
《阿彌陀經》寫給奶奶的一封信
從韓弁智造佛像看一佛二菩薩造像流傳背後的佛教「人間性」
自佛教從印度傳來,佛教造像也一傳入中國,以石窟為主要建造場所。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佛教造像的材料和載體也逐漸豐富和發展。韓弁智造佛像上清晰記載建造時間和發願的主人公,是研究唐代佛教造像以及一佛二菩薩造像的有力考證。研究表明,佛教誕生初期的印度已有「人間性」造像。佛教傳入中國後,歷代能工巧匠更是對「人間性」造像進行修改和發展,使其符合中國式審美,表現中國本土文化和信仰。
主題演說之一:把「求」的佛教變成「給」的佛教——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給當代佛教的啟示
有人這樣評價佛光山:「佛光山是給出來的。」此說有兩層含義:一是佛光山給了信眾乃至社會大眾他們所需要的東西,二是社會大眾反過來給佛光山以援手,成就了佛光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