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後人類時代的佛教轉型—人工智慧交互下的人間佛教
本研究基於人間佛教「後世俗」之特質,探究作為彰顯「後世俗」之重要路徑的人工智能,及建立於其上的「後人類」理念與人間佛教的相適性。一方面通過列舉佛教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案例,論證人工智能在工具性層面有利佛法弘傳,促進人間佛教科技現代化轉型。另一方面通過將星雲大師「同體共生」、「生死一如」等理念與「後人類」身體觀及生死觀進行對比,指出人間佛教法理與「後人類」倫理共同指向超越生死差異性、達至萬物同體和諧存世之境,而星雲大師「無情眾生有性」論更為「人工智能可否成佛」問題提供理論借鑑。以期從技術與倫理兩個維度,探索人間佛教與人工智能交互之中的相合關係,進而豐富佛教科技轉型的理論土壤。在肯定二者相合的基礎上,也指出人工智能理論極端化下可能造成新的身心對立,並與人間佛教身心一如修証體驗產生齟齬。故而人間佛教也須與人工智能倫理保持距 離,當物理功能主義消解人的主體性時,以佛法的人間性光輝拯救人本主義危機。
機遇.挑戰.抉擇——文化戰略視野下的人間佛教
如果把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放在當代整個人類文化變遷格局之中進行觀察,我們會發現,人間佛教是對佛教戰略地位及其時代挑戰與歷史機遇進行深刻反思之後的智慧抉擇。如果再將這種抉擇放在整個中國文化發展歷程,尤其是中國佛教發展史當中進行縱向的觀察,我們則發現,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又一次重大轉型,並與前兩次重大轉型遙相呼應,形成中國佛教的一種內在歷史軌跡。
生死學視域下的人間佛教
西方的死亡學研究側重於生理學、醫學和心理學,實踐方面側重於對病人的臨終關懷,傅偉勳將之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心性之學,特別是佛教哲學,加上存在主義心理治療,整合形成東方色彩的生死學。人間佛教為當代佛教的發展特色,從生死學視域出發、以佛光山為個案,對人間佛教進行研究,可以發現:人間佛教的代表人物星雲大師,對生死問題有全面的開示和指導,展示出人間佛教有機地結合當代社會的生死觀和解脫觀體系,對安樂死、自殺、墮胎和器官捐贈等生死學的重要議題都有深入闡發;人間佛教生死學理論體系,既彰顯佛教本具的智慧與慈悲,也顯示出巨大的開放性。在生死學的實踐領域,佛光山積極參與臨終關懷、喪葬服務、災難救助、生死教育的研究和推廣工作,突破了佛教的傳統形式,體現出佛法的實用性和現代性。特別是台灣南華大學和慧開法師,二者在佛教生死學領域的開拓和推廣成果斐然,令世人矚目。
提醒自我(下)
提醒自我(下) Self-Reminder (3)
維摩菩薩不二法,星雲大師平等觀
平等是佛法的根本義理之一,是佛陀開示的宇宙人生真理法則,是《維摩經》不二法門的智慧精髓,也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核心,根本義理。只有落實星雲大師宣導的人間佛教平等觀,做到人人平等、生權平等、處處平等、時時平等、事事平等、物物平等、法法平等,才能實現世界和平,才能建成幸福美滿的人間淨土!
修智慧,不修制約
星雲大師不二思想研究——以《心經》詮釋為中心
佛教所謂不二,乃是一種消除兩相對立對待、崇尚互相圓融的認識方式和實踐理念在詮釋《心經》的過程中,星雲大師的不二思想主要表現在對「般若」之本質體證和功用等三個方面的探討。首先,關於般若的本質,星雲大師認為真空是妙有之本源,妙有真空之顯現,二者之間並不對立、對待,本質上是互相顯證、互相存、誰也離不開誰。而般若之本質,正是表現為真空妙有之間相即不二。其次,星雲大師認為要想對般若有圓滿的體證,就要在修行過程中不斷超越重重安迷執、逐步建立正知正見,最終深澈證悟般若智慧空有不二之真理。第三,雲大師認為般若之功用的彰顯,最終所強調的乃是世出世間相互承當、相即不離之不二一如。
專題講演:佛不是喪,佛是慈悲,智慧和精進
各位同學好!剛才開幕式上說過:星雲大師設立的這個人間佛教論文獎學金項目,最主要的宗旨是傳承中華文化,傳承佛教文化,培養佛教研究者年人才。此次人間佛教獎學金發表會恰好趕上辭舊迎新,各種各樣的新年活動在大覺寺舉行。而此次榮幸代表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作主題演講,我想所講要有一點現實意義,所以我把今天的演講主題定為:「佛不是喪,佛是慈悲、智慧和精進」
誠與不二——儒佛精神哲學的參會
作為東方哲學的兩個重要分支,中國的儒家和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都在精神哲學上提供了對終極性「一」的思考。從「此在」世界的角度看,儒家之「誠」和佛教之「不二」提供了一個充實飽滿的秩序世界,這個秩序的建立整全性地把握了精神本體的絕對性和「此在」的相對性,由此建立「此在」奮進的意義,在有限性中建立了無限的追求的可能。這種追求因為東方內斂的精神走向,極少外顯為對物質的占有和對外在欲望衝突的設定和解決。因此,我們也可以說,儒、佛傳統文化的資源,可以為重新定義人之所以為人的當代人文價值提供綿綿不絕的滋養。這個特質在外向發展的思辨哲學和分別智慧中,只會得到南轅北轍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