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基督教「愛觀」與佛教「慈悲觀」的比較─宗教社會關懷的倫理基礎
大部分社會的倫理價值規準,都有著相當程度的排他性。宗教倫理雖然強調超絕的價值,但並不必然會與現世俗民道德相對立,甚至對俗民價值加以改造。例如,猶太教是以律法為主的宗教,強調公義的絕對性,因此對於非我族類的異邦人,採行不同的道德價值而絲亳不為忤。然而,在世界主要宗教中,基督教的「鄰人愛」與佛教的「大慈大悲」,提昇並改變了俗民排他的現實態度。雖則如此,這兩大宗教教義的基本出發點,以及其內在邏輯,仍然有著相當程度的差異。下文將分別論述此兩宗教的基本出發點。
謝靈運山水詩的佛教思想
謝靈運山水詩的藝術成就,代表了中國山水詩成立、發展的第一個高峰。身為「山水詩派」的開創者,他衝破當時玄言詩的窠臼,大規模地將自然山水引入詩歌創作中,帶動整個晉、宋文壇風氣的轉變,譜寫出新意的山水詩歌,具有詩史上的創新意義。自他以後,山水自然,終於成為一種獨立的歌詠描繪的對象,文學的主體性脫離了哲理的束縛。 此外謝詩受到佛學的影響至深,他不僅精通佛典,並且廣交佛門高僧,積極參與佛教活動。他的山水詩篇,直接歌詠佛學精神境界的不在少數,他的詩中好用清曠、清和、清塵、 清思、清淺、清越、清醑、清霄,以及空林、空水、空谷、空庭、空觀等詞彙,表現一種清空玄遠之美,為晉、宋其他詩人所未曾有,使他的藝術風格呈現多樣化的豐富內容。佛學對謝靈運山水詩的影響,值得繼續作更深層的探討研究。
立足本土,胸懷法界——國際佛光會的回顧與前瞻
屈指一算,今年──二○○一年,國際佛光會已邁入第十個年頭了。十年來,我追隨家師星雲上人披星戴月,席不暇暖,為會務而奔忙,有時是一天數場的成立大會,有時是接二連三的座談會,其中甘苦,不足為外人道,惟願眾生皆能離苦得樂,歡喜自在。值此新世紀之始,往事如浪潮般在腦際澎湃迴轉,今執筆寫下,希望有志者皆能加入我們的行列,共同為弘法利生而攜手努力。
值得信賴的法寶——讀《佛光教科書》有感
拿到佛光山印行,星雲大師編著的《佛光教科書》,雖然淺學輒止,卻也受益良多。聯想起自己初學佛時,因既沒有良師指導,又沒有找到應機的佛學入門書籍,而走了不少彎路,所以,當我瀏覽此套叢書之時,相見恨晚之感油然而生。因此,藉此文章,一方面向有心學佛又不知從何入手者推薦此書,另一方面,也把自己初學佛時所遇困境提供給讀者以為經驗,希望後來者能因此少走些彎路。
佛教建築的使用與管理
佛教的建築,起源於佛世時,應眾生之需要,而有竹林精舍、祇園精舍、鹿母講堂等寺院之興建。到了中國,伴隨佛教的傳入,因為迦葉摩騰、竺法蘭至中原譯經弘法,啟發東漢明帝的信心,創設洛陽白馬寺,是第一所中國佛教寺院的建築。 佛寺一向是當代文化活動的中心,寺院也是集建築、雕塑、繪畫、書法於一身的綜合美術館。中國現存的早期宮室、住宅極為稀少,宮殿式佛殿卻反映出當時結構、裝修、構造等方面的發展狀況,以唐代五台山佛光寺為例,佛光寺是現今僅存的唐朝木構建築。唐朝是中國藝術的黃金時期,唐朝主要的藝術表現,全集粹於殿內,使該寺成為中國獨特的寶藏。又如建於魏孝明帝熙平元年(西元五一六年)的永寧寺也被譽為「此寺精麗,閻浮所無」。
南北朝涅槃師的判教及其價值意義
南北朝涅槃師的判教,最有代表性的是慧觀的「二教五時」判教,竺道生的「四法輪」判教,以及劉虬的「五時七階」判教。天台宗智顗後來對南北朝判教進行全面反思和總結概括的「南三北七」十家判教中,南方三家以及北方的一家,都是屬於涅槃師系統的判教。 涅槃師的判教,為中國佛教開創了判教這一極其重要的方法論,它後來成為中國佛教教理思想建構的基本方法論。涅槃師的判教雖然被後人超越了,但是其重大的價值意義,以及重要的歷史功績,不容忽視。
關於江泌女子僧法誦出經
本文依據歷代經錄的記載,對發生在齊末梁初的僧法尼誦出經進行了考證。文章認為,僧祐心目中的「疑經」實際指偽經,與道安並無本質的不同。僧祐開始模糊地意識到存在著真偽難辨、尚需考證的經典,使疑經問題非正式地提上了中國佛教文獻學史的議事日程,這就是僧祐的貢獻。文章指出,時人及後人對僧法誦經事基本持否定態度,這反映了中國佛教可貴的理性精神。也為中國信仰性佛教的健康發展排除了可能出現的干擾與指出了正確的導向。文章對僧法誦出的二十一部經典逐一進行考釋,理清了它們中的一些典籍在當時及後代流傳、乃至入藏的情況。
《普門學報》發刊詞
六十年前,我還是青少年的時期,就讀於棲霞律學院,附驥在高齡的學長之後,當時我就想到:未來的佛教需要文藝化、俚語化、大眾化、電影化;不如此,則佛教不能普及於社會民間。
禪藝合流與石濤畫論的禪美學
禪在中國流佈的過程當中,與中國的人文傳統逐漸融和,在藝術上,產生了「禪藝合流」的現象,綻放了文化史與宗教史的奇葩。尤其是禪的意境對於文人畫、詩詞、林園、音樂、茶道都曾產生本質底影響,本文特別就禪藝合流中的禪畫與禪的意境美學的關係,予以闡述。 本文的獨特論點在於以禪藝合流的觀點討論了禪畫發展的三個階段,並提出禪的符號論的不即不離來說明禪畫的理論基礎,並在筆者的意境美學體系之中,闡釋了石濤畫論的禪畫意境美學之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