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石刻一筆字旳歷史文化意義
《生活唯識》第一講: 唯識的歷史和基本思想
觀察日本當今社會的生活樣態,人們似乎失去或降低了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的能力。正因如此,令人難以置信的殺人、傷人事件就像家常便飯一樣不斷發生。這是因為人們執著於只如語言音聲般的「我」而封閉了對「他者」的關愛。 這樣的現象不僅在日本而已,看看世界頻發的恐怖事件、無法緩和的外交問題等,其原因都是執著於「我」、「本國」的幻想。
略論南詔的十一面觀音信仰
觀音信仰文化深植於中國文化的土壤,洱海區域歷史悠久的觀音信仰傳統與中原的觀音信仰有密切關係。《南詔歷代國王禮佛圖》是張勝溫所畫《梵像卷》中唯一一幅繪有南詔諸王禮佛場景的畫像,它反映了南詔王室自羅晟開始崇奉十一面觀音的歷史。唐高宗、武則天時期,以國家守護神的形象受到普遍崇奉的十一面觀音信仰傳入南詔。南詔在原有的觀音信仰的基礎上,借著天寶戰爭的契機,將具備「護國神」地位的十一面觀音作為南詔整合地方部落的神靈加以供奉,由此也決定了兼具般若智慧和大悲精神的觀世音在洱海區域信仰結構中的地位和影響。
以眾生為念一星雲大師的博物館志業
從「五乘佛法」看星雲大師判教觀和宗教對話觀的內在統一
星雲大師的「五乘佛法」是人間佛教的核心範疇。星雲大師在考察和借鑑歷史「五乘」理論的基礎上,對其重新定位,挖掘出「五乘佛法」中所蘊含的判教觀和宗教對話觀,及兩者的內在統一。星雲大師的「五乘佛法」繼承了中國傳統佛教判教理論的基本理路和框架體系,並站在時代的立場,對傳統判教觀的內容和範圍給予改造,突出「五乘佛法」的判教價值。改造後的判教理論為「五乘」體系內宗教之間和諧對話奠定了基礎,並以此開創了以人間佛教「菩薩乘」為根本究竟的相容論宗教對話理論,從而突顯了「五乘佛法」作為宗教對話觀的價值。星雲大師的「五乘佛法」理論是人間佛教建宗立說的出發點,也是佛陀本懷和宗教歸宿的完美統一。
編按:古今一如,歷史重現
兩岸文化交流-第一屆博士人間佛教論壇
宜興佛光祖庭大覺寺 兩岸文化交流-第一屆博士人間佛教論壇 論壇議題: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研究 人間佛教與當前社會關係及應用研究 佛教歷史、思想、文化及其當代價值 佛教與中華文化未來發展及關係 年齡40歲以下的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的年輕教學科研人員及博士生、擁有博士學位的個人、在站博士後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 佛光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