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對華嚴思想的闡釋與發揚
人間佛教就是人間生活的佛教—讀《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論要
人間性是佛教的生命力—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讀後感
菩薩人格的內涵及其養成—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人格理念為例
星雲大師宣導回歸佛陀本懷的人間佛教,主張佛教要走入人間和社會,以解決人心問題和社會問題為目標。「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星雲大師在其人間佛教理念中將人格作為一個重要的命題來闡述,注重經由實踐佛法達到自我的提升和人格的昇華,逐漸從做人到成佛。人間佛教以其獨特的世界觀和自我觀,構建了一個人格理論系統,其中菩薩人格作為一種人格類型,最能體現出人間佛教的人間性和生活性。菩薩人格以慈悲為首要特質,以利他奉獻為核心價值取向,以本具的佛性和對佛教的信仰為主要發展動力,強調經由佛法指導,在行佛中的實踐養成。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的佛法與創意
中國大陸人前往台灣遊歷,皆生許多驚喜,許多感慨,許多話題,其中常有這一說:「台灣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會說故事。」這座山就是佛光山,這位和尚就是星雲大師,這故事就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人間佛教。
論星雲大師人間性與超越性相結合的美學思想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強調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注重佛教文藝在弘法中的積極作用,故而星雲大師雖不曾有美學方面的著作,但其美學思想卻得以通過這些藝術活動而傳達。本文認為星雲大師美學思想具有人間性與超越性相結合的特點,其中,「人間性」是星雲大師對佛法人間性格強調的結果,具體表現為日常生活審美化以及道德化的審美取向。但是,星雲大師美學思想中的「人間性」特徵建立在佛教世界觀的基礎之上,在這一世界觀中,「人間」作為修行的道場,其最終目標是建立具有超越性的「人間淨土」,故而星雲大師美學思想中的「人間性」並非對現實中日常生活的簡單回歸,而是作為一種表象,在最終的審美境界中與「超越性」相結合,共同構成星雲大師的美學思想。
佛教解經學與人間佛教教義體系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辦
前世界的相關問題提供解決之道。最後,李四龍教授援引了美國皮尤調查等數據,指出佛教信仰人口增加的趨勢不見樂觀。他建議,學者們應當通過解經學的研究,探討漢傳佛教如何在印度佛教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詮釋,並由此回歸佛典,思考如何使佛法成為人類面對問題的智慧源泉。 妙凡法師首先揭顯佛教的開放與包容。他指出,在佛教中人人皆可解釋佛經,例如法師為了宣揚教義而闡釋佛經,學者們為了探究真理而詮釋佛典,這都體現了佛教的開放與平等精神,尤其基於緣起性空的特質,這對解經學的發展至關重要。妙凡法師回憶起當年星雲大師因腦溢血住院,致使團隊難以請示《星雲大師全集》的編纂問題。當時法師在強調「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
人間佛教社會學論壇
佛教社會學論壇」基於佛教經典、人間佛教社會理論、宗教社會學理論與方法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刻與全面的分享與討論,圍繞“人間佛教社會學理論”等中心議題進行討論: 星雲大師對佛教“神聖性”的論述; 人間佛教如何回歸“佛陀本懷”; 人間佛教社會理論研究; 佛教社會理論與西方宗教社會學經典理論對話; 人間佛教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的研究。 佛光山人間佛教模式對佛教社會學理論的貢獻 【論壇時間】2018年4月27—29日(週六—周日)。 【論壇地點】上海星雲文教館 人間佛教社會學論壇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華東師範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