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友誼觀下的融和共生——世界神明聯誼會的宗教交流新面向
在宗教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佛教等普世宗教多元的呈現,由宗教所形塑的文化,也在同一時空中相互激盪,其間信仰型態的差異,教義教導取向的不同,信受奉行的傳統表現,世俗價值與神聖價值交會的歷史經驗的時空限制,在在造成宗教間的扞格與不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和緊張,乃至宗教的衝突與歧視。後殖民的時代,因殖民母國利用宗教信仰進行分化的統治,在戰後獨立建國後,加劇宗教的衝突,甚至暴力和戰爭。
人間佛教視域下的淨土信仰—以星雲大師淨土觀為中心
中國佛教的現代性變遷伴隨著西學東漸而展開,以「人本化」、「理性化」和「世俗化」為最顯著的特質。漢傳佛教思想脈絡的繼承,一方面體現在內部自我批判;另一方面則體現在與現代社會連繫逐漸緊密。無論是提倡「現代化」,還是回歸「原始教義」,都必須遵循歷史發展規律,結合中國佛教自身特點而展開。 近代以來興起的人間佛教思潮,既是佛教順應時代所作出的變革,溯其思想源頭也可說是繼承佛陀本懷,在遵循「契理、契機」和「與時俱進」的前提下,結合中國傳統思想之精髓,在滿足大眾對佛法需要的同時,又從側面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發展,對佛教現代化提供理論依據。近現代以來,對人間佛教思想的弘揚與實踐最為徹底的,當屬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以「人本」為出發點,審視佛教自身弊病,從社會實際和人心需求出發,結合「傳統」與「現代」、「修學」及「生活」,開創佛光事業,弘法遍布五大洲,涉及慈善、醫療、教育、文化、藝術等多個領域,可說是人間佛教思想實踐的楷模,人間淨土建設的先驅。星雲大師尤其關注人間淨土思想對佛光淨土建設方面的指導,重視將他方淨土在人間落實,其所形成的以佛、法、僧三寶為核心的現代僧團,無疑是將淨土思想詮釋最好的一個典範,不僅為淨土宗現代轉型作出最佳範例,而且對漢傳佛教現代化弘化模式的開展,有一定的借鑑作用。所以對星雲大師的淨土思想進行研究,其意義就突顯出來,只有深刻理解星雲大師的淨土思想,釐清人間淨土與他方淨土的關係,人間淨土與人間佛教的關係,才能夠更好理解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實質內涵,和星雲大師建設佛光淨土的終極導向。
為生命留下歷史
為生命留下歷史 Make history in life
「符號互動論」視角下泰國近代漢傳佛教 中「人間佛教」理念的發展與實踐
「人間佛教在海外的影響如何」逐漸成為一個有價值的研究課題,然而,目前對東南亞漢傳佛教信仰的研究,很少結合宗教社會史和佛教文獻,採用系統性的研究方法。本論文與前人研究最大不同在於,尤其從泰國的佛教環境著手,闡述「人間佛教」在近代泰國的歷史和發展現狀,並提供比較客觀且全面的認知。本文基於「人間佛教」對華人的影響,採用歐大年(Overmyer)提倡的「歷文實」(HTF)研究方法,融合歷史、佛教等文獻與田野調查的資料,全面了解泰國的漢傳佛教。筆者於 2020 年 8 月至 2022年11月進行了長達兩年的參與式觀察,深入了解泰國漢傳佛教和「人間佛教」互動的全過程。透過對寺院負責人、居士團體成員、曼谷耀華力路(ThanonYaowarat)華人社區以及多個參會民眾的訪談,總結出泰國漢傳人間佛教的 3個特徵:「民俗性:生與死;包容性:色與空;實用性:陰與陽」,並將其視為 3 個宏觀的社會文化結構與符號。根據「符號互動論」,本文將重點探討這 3 個特徵如何與泰國漢傳人間佛教的微觀互動與融合。
人間佛教理念下的寺院空間演變研究 ─以江蘇宜興大覺寺為例
「人間佛教」理念下的寺院空間不僅是僧眾修行的道場,更是面向大眾開放的公共場域,其既符合宗教神聖性的要求,又貼近民眾生活化的日常,從中體現出「人間佛教」理念與寺院空間形態的完美結合。其空間形態適應社會,融合現代理念,形成獨具特色的現代寺院空間景觀,在道路規劃、建築布局風格、藝術裝飾方面都有突出表現。總體來看,江蘇宜興大覺寺呈現出從建築形式單一、神明信仰空間、封閉威嚴的宗教場所走向空間設計多元、文化交流場域、開放共用的生活場域演變的特徵。同時,其具有傳播佛教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提供社會服務等重要功能;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而日益深化佛教中國化、佛教現代化的思想;在演變過程中蘊含著佛教弘法模式的不斷轉變。
天道酬勤 功不唐捐
建立自己四不壞信,即四種不壞的信仰:是對佛菩薩的不懷疑;對四聖諦、三法印、緣起性空沒有懷疑;對佛門大眾儘管有許多好好壞壞,總感覺他們是如來的使者、佛法的長城、良師益友,沒有懷疑;對佛法中布施的福田功德、受戒的功德,必定功不唐捐,不懷疑。
星雲大師不二思想研究——以《心經》詮釋為中心
《心經》篇幅雖短,卻是《大般若經》的中心和宗要,是對整個佛教般若思想的集中表達,在般若體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星雲大師在虔誠信仰佛教的外婆影響下,四、五歲時就會能夠背誦《心經》,足見大師與《心經》之間因緣深厚。星雲大師出家之後,在佛法修行實踐中對《心經》尤其重視,不僅自己堅持時時誦念體解,同時一直鼓勵信徒們在日常生活中「每天至少誦一卷《心經》」。不僅如此,大師還在半個多世紀的弘法過程中,多次向信眾宣講《心經》。據不完全統計,從1955年至2015年的六十年時間裡,星雲大師以公開宣講或者私下講解的方式,為信眾講解《心經》的次數多達十八次。有關統計情況請見文末附表。
廟會信仰層次不同
廟會信仰層次不同 Temple Fairs: different levels of beliefs
對星雲大師談觀世音菩薩的反思
本文是作者閱讀星雲大師的著作《怎樣知道有觀世音菩薩》一書的讀書心得。星雲大師真是一位智慧悲心過人的菩薩,他談觀世音菩薩,是以運用面為主,並非為觀世音菩薩的存在做學理的論證。觀世音菩薩的存在就是深心信仰而已,在信仰的基礎上,大師談了許多運用的智慧,就是這些智慧,讓筆者理解大師的修養及佛光山輝煌事業成就的真正奧妙,那就是人人自做觀世音菩薩。
